不惊艳也不摆烂,奥克兰卡在中间档,未来十年的四大痛点浮现
后花园11月27日报道
奥克兰委员会董事 Mark Thomas 认为,今年人们对奥克兰的情绪发生了显著变化。无论是对期待已久的国际体育场和即将在明年开通的城市铁路环线感到乐观,还是因生活成本压力与旅游业复苏缓慢而感到焦虑,奥克兰在不同人的讲述中,要么令人称赞,要么濒临危机,要么只是需要更多中央政府的支持。
Thomas 指出,过去三年的《奥克兰城市状况基准报告》将奥克兰与国际同类城市进行系统性比较,结论十分清晰:奥克兰拥有不可否认的优势,但在对其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诸多指标上,这座城市的表现落后于应有水平,甚至面临倒退风险。
在他看来,奥克兰确实具备强劲优势。它创造了新西兰约 38% 的 GDP,居民人均 GDP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 13–15%。城市在文化活力、自然环境与韧性方面同样表现突出。然而,Thomas 强调,数据也暴露了诸多限制:按国际标准衡量,奥克兰的生产力溢价并不突出;技能培养与学生出勤长期存在弱项;基础设施投资不足拖累经济,而住房却依旧严重难以负担。尽管是全国领先的创业中心,奥克兰仍缺乏支持高质量就业增长所需的深度金融与商业化生态体系。
Thomas 指出,在交通与城市连接性方面,奥克兰同样落后于国外同类城市。拥堵、不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以及靠近就业与高频服务区的高住房成本,都明显影响着生产力与居民生活质量。
他认为,奥克兰既不完美,也远非糟糕,而是一座拥有强大资产但增长轨迹过于平缓的城市,尤其是在未来十年面临巨大变革之际。
Thomas 特别强调坦诚的重要性,因为奥克兰已被选中与中央政府谈判区域协议。如果谈判得当,该协议将把交通、住房、技能、创新与投资统一在可跨越政治周期的长期规划下;若谈得不好,则只会成为新的短期补丁,无法触动根本问题。
他批评说,不论哪一届政府,都难以让政策承诺与问题规模相匹配。新的 7000 万纽币全国活动补助,以及近期的市中心治安举措,可能会起到边际作用,但依然只是“悬崖底部的救护车”。它们无法解决奥克兰生产力溢价偏小、技能供给不足、创新生态浅薄等结构性问题,也无法解决城市对可持续资金机制的需求。无论是市长 Wayne Brown 推动的住宿税,还是伊甸公园长期依赖“恰好及时”的拨款,这些都再次证明了问题的根源。
对于“乐观 vs. 悲观”的争论,Thomas 认为现实主义更重要。他指出,奥克兰需要肯定自身已有的积极变化,例如经济回升的市中心、不断增长的科技与创意产业、多元的城市文化。但如果无法清醒面对不足,奥克兰将不断在“过度吹捧”与“过度贬低”之间摇摆,而不会真正改善关键指标。
他表示,《城市状况报告》显示奥克兰可以被透明、系统地与其他城市比较,让所有决策者清楚哪些地方在进步、哪些地方在退步。这为中央政府与奥克兰的合作提供了坚实的证据基础,关键在于政治领导者是否愿意据此推动长期、共享的政策计划,而不是再走形式。
最后,Thomas 认为,随着新一年到来,奥克兰需要的不是被鼓励或被唱衰,而是一项跨党派共识:提升生产力、投资技能、打造有深度的创新与创业生态系统,并达成一项能够在中央与地方政府更迭中仍得以延续的区域协议,而不是简单包装已有承诺的政策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