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批拖两年,换届就推翻:新西兰基建投入拔尖,收益垫底,现在终于清醒了?
后花园8月6日综合报道
新西兰顶级基础设施盛会:“建设国家”研讨会,今天在惠灵顿开幕,汇聚了多位具有影响力的决策者和创新先锋,也让人们能够更多了解新西兰基建的困境和出路。
大会主题名为“新西兰愿景”。新西兰正处于基础设施发展的关键节点,其未来发展不仅关乎当下,更关乎后代的繁荣。近年来,基础设施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投资回报率低下到项目频繁受政治干扰,再到执行效率的不足,新西兰面临多重挑战。
然而,通过借鉴国际经验、推动改革与合作,这一领域有望迎来转机。
投资与效率不成正比
新西兰基础设施的现状令人忧虑。新西兰基础设施政策主任 Michelle McCormick 阐述了基础设施与每位新西兰人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超市货物的运输到出口贸易、从教育医疗的便捷到电力供应的稳定。
然而,她也指出,系统运行不畅时,公众不满频现,尤其在奥克兰这样的大城市,交通拥堵和设施老化问题尤为突出。
今年6月,新西兰基础设施委员会Te Waihanga发布的《国家基础设施计划》草案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矛盾:2010年至2019年间,新西兰基础设施投资占GDP比例在OECD国家中名列前茅,却在投资回报率上垫底。这意味着每年数十亿纽币的巨额投入,并未带来相应的效益,这更加凸显了资源配置和执行效率的缺失。
程序繁琐,成本井喷
以奥克兰的Waterview隧道项目为例,预算从初始的15亿纽币飙升至22亿,工期也延误了两年,规划和成本控制堪忧。
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有很多。McCormick分析,审批流程的冗长和成本高企是主要瓶颈。近年来,获取规划许可、指定用途和资源同意的耗时激增,平均审批周期从6个月延长至18个月以上,成本上涨了约30%。
公众抱怨繁琐程序、重复审批和决策迟缓,承包商因效率低下而中途退出,甚至导致部分中小型企业破产。这种复杂性不仅浪费资金,还让民众饱受交通拥堵和老旧设施之苦。
新西兰基础设施组织战略与公共事务经理 Katie Bradford 进一步指出,新西兰过度复杂化项目管理,与加拿大等国家形成鲜明对比。后者通过早期介入和模块化施工显著提升效率,而新西兰却因缺乏方向频频失误。以奥克兰轻轨项目为例,2018年启动规划,2023年被叫停,耗费上亿却毫无进展。
此外,全国标准的混乱加剧了流程的繁琐。基础设施部长Chris Bishop曾说:“新西兰全国有1175种不同分区,而采用标准化分区的日本全国仅13种。” McCormick认为,简化流程、去除不必要复杂性、为各方提供清晰规则,将为基础设施发展铺平道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
政党斗争的牺牲品
政治因素进一步加剧了困境。
McCormick指出,过去十年,每逢政府更替,重大项目如2017年的《国家重要道路计划》和2023年的奥克兰轻轨项目屡遭取消。
2017年,国家党政府削减了多项道路项目,投资额从20亿纽币缩减至12亿,导致部分路段建设停滞。2023年,工党政府取消了奥克兰轻轨计划,理由是成本超支和优先级调整,但此举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争议。这种不确定性如乌云笼罩行业,稍有选票变动,投资者和承包商便可能面临巨大风险。她呼吁停止将基础设施作为政治博弈的工具,但能否在2025年10月大选前维持两党共识,仍是未知数。
国家党的Chris Bishop和工党的Kieran McAnulty虽有意促成两党共识,但绿党的Julie-Anne Genter对道路项目的反对和PPP(公私合营)资金争议提出质疑。
国际经验
面对困境,国际经验为新西兰提供了宝贵借鉴。
今年的“建设国家”研讨会呼吁超越短期思维,聚焦长期发展。
国际主讲嘉宾Andrew Tan和Leo Varadkar带来全球视角,丰富了讨论。
Tan 以其在新加坡基础设施领域的丰富经验,分享了新加坡从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的转型路径。他强调,持续投资于道路、港口和公共住房是新加坡竞争力的核心。新加坡政府通过30-40年的长期规划、与私营部门和民间社会的协作,以及灵活融资(如350亿新加坡元绿色债券计划),实现了资源优化和可持续发展。以地铁网络为例,1960年代启动,至今扩展至200多公里,覆盖率达80%以上,投资回报率显著高于新西兰。
来自爱尔兰的Varadkar则通过《爱尔兰2040项目》展示了如何将预算翻倍,从每年不足60亿欧元增至超120亿欧元,重点投资交通和气候行动,确保公平与高效。爱尔兰都柏林的Luas轻轨系统从2004年启动,2020年扩展至54公里,展示了规划与执行的成功结合。
Bradford还从加拿大考察中汲取启示,赞扬其早期介入、清晰目标和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做法。她特别提到,加拿大利用地铁站周边土地升值反哺建设,如多伦多的Eglinton Crosstown项目,通过土地收益覆盖了30%的建设成本。新西兰可借鉴这些经验,与毛利iwi和私营资本合作,探索住房和交通项目的新路径。例如,奥克兰北部交通拥堵问题可通过类似模式缓解,但需解决土地所有权争议。
在近期举行的中国商业峰会上,中国工商银行新西兰分行行长刘斌在发言中指出,新西兰正处于一个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时期,面临着历史遗留问题与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双重压力,财政资金紧张、项目周期冗长、投资机制不畅等问题长期存在。因此,高效引入国际资本与先进经验,成为推动新西兰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关键。
刘斌指出,ICBC新西兰分行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将中国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成熟经验,与新西兰本地的发展需求进行有效对接。他概括了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成功的五大关键因素:一是庞大的建设需求,形成规模经济;二是政府制定了统一高效的发展战略并能快速推动执行;三是产业链高度完整,从设计、建设到运维一体化协同;四是坚持全球化开放合作,积极引入国际资本与技术;五是建立了多元化、灵活的融资机制。这些经验对于新西兰正在探索如何解决融资瓶颈、提升项目落地效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思维转变是关键
改革已成为新西兰基础设施发展的当务之急。
McCormick指出,政府已启动多项举措,如《快速审批法》通过“一站式”服务加速项目,目标是将审批时间缩短至6个月。
《国家基础设施政策声明》统一规划方向,《资源管理法》RMA第二阶段改革更新电信和电力标准,涉及投资约50亿纽币。这些变化虽看似技术性,却为行业带来确定性,减少官僚作风,同时保障环境标准。以电信为例,新规将5G基站审批时间从12个月降至3个月,显著提升效率。
文化转变是改革的灵魂。
McCormick呼吁从“说不”的惯性转向“有条件通过”,需要全新规划和环境管理制度,辅以高质量环境监测。
Bradford指出,现有体制对新西兰的公务人员要求很高,却支持不足。他们一旦犯错就要担责,项目成功却难以获得认可。这种高压文化压抑了创新活力。而在加拿大,情况恰恰相反:他们注重能力培训、鼓励公私合作,并奖励优秀的领导者。
她还认为,更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在谈论基础设施建设时,不仅关注“花了多少钱”,更强调它们能带来多少就业岗位、连接多少社区、提升多少生活质量。而新西兰的公共讨论却往往停留在成本维度,忽略了“建设带来什么好处”。因此她建议发布“基础设施效益年报”,转变公众对成本的单一认知,展示经济和社会价值。例如,Waterview隧道的通车虽成本超支,但每年减少交通延误价值约1亿新西兰元,需向公众透明展示。
新西兰基础设施的现实困境源于投资效率低下、政治干扰和执行复杂性,但借鉴新加坡的长期规划、加拿大的灵活执行、爱尔兰的公平投资和中国的高效建设,新西兰可通过简化审批、优化资金和跨党合作,实现基础设施领域的突破。正如2025年“建设国家”峰会所倡导的,基础设施应当承载国家愿景。2025年的努力可能会决定新西兰未来数十年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