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深夜暴打女子,我们的社会怎样才能更安全?
我们呼吁女孩要保护自己,绝不是像有的杠精说的那样“你干嘛不去呼吁男性不要施暴,这是歧视女性”,而是我们必须承认,男性与女性生理上的差异导致双方力量的悬殊。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我们的社会怎样才能更安全?

(男子当街暴打女子视频截图)
这几天,网上一直疯传着一则令人悲愤又揪心的监控视频。6月22日0时44分,在大连市甘井子区的一个路边,一名女孩正低头走路,迎面走来一个陌生男子。
毫无缘由地,男子开始挥拳对女子进行丧心病狂又令人发指的暴打。短短几十秒,女孩一共被男子用拳头重击19次,用脚猛踹10次,其中20多次击中头部。很快,女孩就被打昏厥失去了意识。可施暴男子没有停止暴行,还试图对女孩进行猥亵/强奸。视频的最后,是男子拽着女孩的头发,将她拉出了监控区。
视频在网上传播后,引发了一场全民的捉凶运动。终于6月25日锁定了嫌疑人。据@大连公安最新消息称,大连市警方经连续工作,在甘井子区南关岭一居民小区将网传“女子半夜遭殴打”案件犯罪嫌疑人王某(男,31岁,大连人)抓获。犯罪嫌疑人因与其女友感情纠纷情绪波动,酒后于22日凌晨路遇被害人吴某,对其使用暴力并强制猥亵/强奸——犯罪嫌疑人和被打女孩根本不认识。
犯罪嫌疑人已逮捕归案,目前网友最为关注的是:施暴男子会得到怎样的惩处?如何避免类似伤害落到无辜者的头上?

图为当地居民从事发地经过,地面上的黑红色的血迹仍然能清晰看到。(IC photo/图)
每一个看过这个施暴视频的人,无不感到难以抑制的愤怒,而当我们得知,施暴男子与女子并不相识时,除了愤怒外,可能有些人还会感到一丝恐惧:难道只是走到街上,也会平白无故地遭到暴力的侵犯?
男子向无辜者施暴,这是一种“无差别伤害”。
所谓的“无差别伤害”,是指犯罪嫌疑人和受害者没有仇怨,随机选择作案目标、在作案现场见谁伤害谁的伤害案件;犯罪嫌疑人做案是有预谋的,伤人的手段一般也有预谋,只是做案的对象是随机的。
“无差别伤害”对于整个社会安全底线的冲击,可能比报复性伤害更大。报复性伤害,至少民众可以把它归类到“冤仇-报复”的逻辑里,它是局限于当事人双方的;但“无差别伤害”则意味着,每个人都可能是受害者——因为施暴者与你非亲非故、素昧平生,只是因为不凑巧他遇到了某个人,某个人便成为受害者。这会给社会造成“草木皆兵”的恐慌。
因此,有人将“无差别伤害”称为“一个人的恐怖主义”;此次大连施暴事件,也带来普遍的社会心理伤害。
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该如何避免“一个人的恐怖主义”的再次发生?
一方面,法律必须成为社会安全感的防护墙,法律必须给施暴者予以顶格的严惩。
在大连施暴事件中,因为目前受害者是“脸部软组织挫伤”。根据相关律师介绍,通俗情况下属于轻微伤,是否构成轻伤,需要法医鉴定的伤害程序认定。如果受害人是轻微伤,由相关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行政拘留。最严厉的处罚是行政拘留15天,需要赔偿医疗费用。如果是轻伤就是刑事犯罪,构成刑事案件,需要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换句话说,施暴男子有可能面临的仅是行政拘留15天+赔偿医疗费用的惩罚。不过,对于这种公共场所的无差别暴力,不能仅是简单地按伤情论,应该考虑到施暴者的主观恶意极大,给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极深,严重损害了女性出行的安全感,冲击社会安全感防线。
另一方面,对于“无差别伤害”也不要仅止于个案的舆论声讨,我们还应进行更深的反思。这次施暴男子是典型的“泄愤式施暴”,与女朋友吵架了,随即把怒气撒到无辜的人身上。“泄愤式暴力”的主要受害者,通常是比施暴者更弱小的弱者。施暴者无力抗衡比他更庞大的力量,于是他们将怒气对准无辜的弱者,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如何合理纾解?如何避免对无辜者的伤害?都是案件之余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事件是发生在甘井子公安分局华东路派出所辖区的一起警情。(IC photo/图)
之前网络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帖子,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都羡慕于中国老百姓夜生活的丰富。不少西方国家的中小城市,一到日暮时分,大家一般就不出门了,因为不安全。但在中国,晚上10点夜生活才刚开始,哪怕你夜深人静出来吃烤串,都很安全。
大连施暴事件后,是否意味着我们的社会不安全了?
虽然可以理解民众看到视频后内心的恐慌,不过我们还是想说:再安全的地方,也会有不安全的个案,因此我们不必因为大连发生了“无差别伤害”,就认为躲在家里就好,不出门就是“最安全”了。
何况,这一次对施暴男子的“全民追凶”,我们也可以看到警方、媒体和公众为了公共事务同声共气、相互支援、高效互动,这本身也是社会救济渠道畅通的一个体现,是社会安全感重塑的一个过程。它也在告诉公众,万一不幸的伤害发生了,有无数人会与你一起同仇敌忾、伸张正义。这股浩然之气也会震慑那些潜在的施暴者。
安全感的获得,既需要整个社会系统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和保障,但个体的安全,也绝对离不开个体的安全意识。我们呼吁女孩要保护自己,绝不是像有的杠精说的那样“你干嘛不去呼吁男性不要施暴,这是歧视女性”,而是我们必须承认,男性与女性生理上的差异导致双方力量的悬殊。
因此,我们既要以法律震慑和惩处那些施暴者,但每个人特别是相对弱小的女性也的确需要提升安全意识,脑子里多一根安全的弦,尽量规避那些潜在的风险。比如一个人独住,可以让快递放在菜鸟驿站或蜂巢,若有人敲门表示要进屋,也不要轻易开门,可先联系物业;比如夜深人静时,避免一个人独自出行,避免走小路,避免低头玩手机;打车的时候将车牌号信息发给家人,并分享定位信息……
总之,多一点安全意识,并不是说就得“步步惊心”了。一个安全的社会,与有高度安全意识的个体,并不矛盾。社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万”的安全,但个体的安全意识,恰恰可以最大程度避免那“万一”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