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削减开支恐引发腐败风险?报告警告:公共部门廉正正被侵蚀
后花园11月25日报道
政府的削减开支措施可能会在已然紧绷的公共部门中 增加腐败风险与内部威胁,一份最新简报发出了警告。
公共服务委员会(Public Service Commission)还指出,公共部门的政治化趋势上升、以及 人工智能的潜在滥用,都是可能危及廉正(integrity)的重点风险领域。
上周,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关于“公共服务廉正未来”的长期洞察简报。这一主题在警方处理 Jevon McSkimming 丑闻后、廉正问题受到公众高度关注的背景下尤显重要。
委员会表示,尽管新西兰历来重视廉正,也有良好表现,但这种传统“正变得越来越容易受到新风险的侵蚀”。
根据透明国际的数据,新西兰在 2011 至 2023 年间的腐败感知指数下降了 10 分,并在 2024 年首次跌出全球前三。同年 OECD 的报告也指出,新西兰缺乏全面廉政战略,属于值得关注的弱点。
削减开支会削弱廉正?
报告指出,公共部门承受着越来越大的节约压力与效率要求,而这已被证明会削弱廉正:
“在压力之下,走程序可能会被视为一个‘可以削减的角落’。”
其中一个例子是澳大利亚的 Robodebt 丑闻:自动化追债系统的缺陷被认定为至少三起自杀事件的诱因。
财政约束也提高了 内部威胁(insider threats) 的风险,例如:
不满员工泄密
刻意破坏
压力下的疏忽
报告指出:
“日益增长的就业不安全感会损害忠诚感、专业性和共同荣誉感。资源受限还可能减少对廉正建设活动的投入,因为机构不得不重新排序优先事项。”
AI:工具 or 风险?
人工智能可以提升效率与决策质量,有潜力降低贿赂风险,并为公务人员释放时间处理更复杂的伦理问题。
但报告也警告:
高调国际案例(如 Robodebt)已显示,在缺乏良好治理的情况下引入 AI,会显著危害廉正。
风险包括:
1. 放大偏见AI 数据集可能对某些群体不利——在新西兰,毛利人和太平洋岛民在国际训练数据中本就代表不足,从而使偏见风险更高。
2. 自动化偏误(automation bias)即人类被动接受 AI 的判断——即便仍有人类监督,也并非足以保障廉正。
3. 深度伪造(deepfakes)造成信任崩塌例如:
“越来越逼真的视频”显示公务人员收贿或行为不端
虚假信息扩散
监督与执法难度大幅增加
“深伪技术还可能让廉正调查与执法更困难,对监督机构带来额外压力。”
公共部门政治化:一个正在恶化的隐患
报告指出,公共部门“政治化加剧”是许多提交意见者最担忧的议题,包括:
自由坦诚建议被边缘化
公务员因政治压力而自我审查
公共董事会任命被认为不总是基于能力
“一直以来,人们担忧公共部门提供‘自由坦诚建议’的传统正在变弱。”
报告提出的三种未来情境
煮青蛙(The boiling frog)廉正状况随社会凝聚力下降而渐进性恶化,腐败缓慢上升。
廉正自由落体(Integrity in free-fall)全球战争与气候危机等外部冲击使资源被挤占,政府部门对廉正松懈。
廉正为核心(Integrity at the centre)新西兰与国际伙伴合作,通过创新提升透明度与反腐能力。
一个反腐大机构?还是多机构合作?
一些国家已设立单一反腐机构,有人建议新西兰也应效仿。
报告指出:
优点:
提升反腐作为国家议题的可见度
减少机构间协调难度
缺点:
昂贵
复杂
需要大规模改革监管框架
国际对其成效证据“褒贬不一”
一个“较软”的替代方案是:
由公共服务委员会承担更强的廉正领导力角色
扩大教育培训
但也需要额外资金
政府还可制定“旋转门行为”(revolving door practices)的规范,限制政治人物、公务员与游说者之间的人员流动。
也有机会加强《官方信息法》(OIA)与主动公开制度。
委员会回应
一名公共服务委员会发言人以书面说明向 Newsroom 表示,该简报是 独立于政府 制作的,代表委员会自身观点。
委员会已经拥有与报告内容一致的廉正行动计划,而报告中的部分解决方案则需要政府做政策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