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者 vs 租房者,30年后谁的财富增长更可观?
后花园6月11日综合报道:
财务顾问Katie Wesney建议客户在退休前至少拥有一套无贷款房产。经过修正许多常见的“租房 vs 买房”分析误区后,以下解释了这个建议为何依然成立,以及在哪些情况下不成立。
人们普遍忽略的数学误区
多数“租房 vs 买房”比较仅关注每月现金流,忽视了真正的财富增长关键:杠杆效应的放大作用。
举例来说,当你用$24万首付购买一套价值$120万的奥克兰房产时,你实际掌控的是一个$120万、具有升值潜力的资产,而不是仅仅投资了$24万。
杠杆的秘密在于:如果你把这$24万以5.5%的年化收益率投入股市,30年后大约可增值至$120万。但通过房产杠杆,这笔钱可以变为$390万。单靠杠杆差距,就有$270万的优势。
通胀:无声的财富转移器
拥有房产还有一个通常被计算器忽略的优势:固定债务会因时间推移而“变轻”。
若你今天锁定利率,未来的通胀将使还款负担逐年减轻。例如,假设年通胀率为2%,今天每月$4000的还贷支出,到了第30年,其实际购买力仅相当于$2200。你实际上是在用新钱偿还旧债。
相反,租客则面临不断随通胀上涨的住房成本,且贯穿整个人生。
房市周期为何不重要(但买入时机仍有讲究)
当前奥克兰市议会的CV值刚刚下调了9%,再次提醒我们:房产市场的周期是真实存在的。但这并不削弱长期持有房产的优势,反而强化了这一观点。
短期波动正是我们将视角拉长至30年、而非几个月的原因。那些在过去高点买入奥克兰房产的人,几十年下来依然积累了可观的财富;而那些等待“完美时机”的人,往往一等就是一辈子。
关键洞察是,房产的财富积累源于“杠杆 + 时间”,而非完美的市场时点。哪怕当前市场出现修正,长期持有房产的数学逻辑依然具备吸引力,只要你拥有10年以上的投资视野。
真实数字对比:30年后的差距
假设某人面临“在奥克兰买房 vs 同样一套房租住”之间的抉择,以下是他们30年的真实财务轨迹。
买房者:年度支出$78,500(按6%贷款利率计算房贷 + 地税 + 保险 + 维护);
租房者:年度支出$39,000(年租金,年增3.5%),可投资盈余为$39,500。
30年后资产
买房者:$390万住房净值,后续支出极少;
租房者:$290万投资组合,但每年仍需支付$10.9万租金结论。
两相比较,买房者净多出约$98.8万,还不包括退休后的现金流差异所带来的更大优势。
因此,除非你非常确定自己不会长期定居,或者有其他高回报的投资计划,否则在退休前实现“无贷款房产”的目标依然是最值得追求的理财策略之一。
为什么租房仍然可行
虽然买房与租房之间存在显著差距,但并非无法弥补。对于自律的租房者而言,只要能够持续将节省下来的差额进行投资,也有望通过多元化资产积累可观财富。前提是:
1)有意识地储蓄盈余:生活方式膨胀是租房者的大敌。若将每年节省下来的$39,500花在外出就餐和度假上,这套财务逻辑就会崩塌。
2)接受投资风险:你的投资组合需要跑赢房产升值速度,同时还能在退休时提供收入。这意味着必须持有成长性资产,并在市场低迷时保持信心。
3)为退休租金做规划:你需要接受一个现实,未来始终会受到租金市场波动的影响。
什么时候租房反而更有利?
尽管从数学上看买房占优,但在以下情况下,租房依然是合理的选择:
1)流动性比财富更重要:如果你面临职业转型、计划长期旅行,或人生规划尚不确定,那么灵活性本身就值得为此多付出一些经济成本。
2)买不起“安全的”房子:如果为了买房而严重超出能力范围,一旦经济或家庭状况变化,后果可能极为严重。与其勉强买下不稳定的房产,不如安稳地租房。
3)资本另有更高效的用途:创业者可能更适合将资金投入业务,而不是砖瓦。
4)生活不符合传统置业框架:有些人追求简约,不在意积累资产,而是注重当下的生活品质。
欧洲模式的另类启示
在德国和瑞士,许多人终身租房,这在当地是一种可行的选择。因为他们享有一种结构性保障机制,包括:完善的养老金制度,提供60%-80%的退休前收入替代率;长期租赁合同、合理租金管制与真正的租房安全。
与此同时,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欧洲人需缴纳20%-30%的更高税率,换取退休后维持生活水平的保障。而新西兰人的收入保留较多,但退休时只能领取普遍养老金(目前约为平均工资的40%-66%),KiwiSaver仍属自愿,保障程度较低。
因此对大多数新西兰人而言,拥有房产仍是最可靠的财富积累方式。杠杆效应和通胀对冲的组合优势,是其他投资难以复制的。但关键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如果你能轻松承担贷款、打算长期居住且理解买房的长期承诺,那就值得买入。不要因为文化压力或“错失恐慌(FOMO)”而冲动买房。
如果你决定坚定地租房,那你必须具备与房主等量齐观的财务自律:自动化投资、优先选择成长性资产,并坚定抵制因租金低而放纵生活开支的诱惑。
总结
在新西兰的经济环境下——包括税收制度、通胀趋势与住房政策——买房拥有天然优势,单是杠杆效应就已极具威力。
最重要的,不是买与租的形式,而是你是否在构建“财务安全感”。砖瓦结构也好,投资组合也罢,只要思考清晰、执行坚定,任何路径都可以通往稳健的财务未来。
请基于你的处境和价值观做出决策,而不是别人的期望。不论你选择租或买,真正的胜利,是在于你是否正视机会与代价,并掌控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在理财这件事上,就像人生一样,没有完美的答案,只有最适合你自己的选择。
责任编辑:番茄捣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