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ahagi

“别建在我家后院!”:澳洲住房危机升级,政府向“邻避主义”宣战

May-akda: Charles
Buod在澳洲努力应对日益严峻的住房危机之际,悉尼东部富人区Woollahra的居民强烈反对一项旨在增加住房供应的开发计划,成为“邻避主义”(NIMBY)的最新例证。政治领袖们对此表示强硬立场,誓言要打破这种阻碍发展的僵局。

后花园 9月11日 报道:

澳大利亚的住房危机正面临一个新的、但又根深蒂固的障碍——“邻避主义”(NIMBY,Not In My Back Yard)。在悉尼东部的富裕郊区Woollahra,一项旨在重启一个废弃火车站并将该地区房屋数量增加两倍的提议,遭到了当地居民的强烈抵制。这一事件凸显了在增加住房供应的道路上,政府与社区之间的紧张关系,政治领袖们则坚定地表示,不会向这种“别建在我家后院”的心态妥协。

AGENT SHOWCASE LISTINGS

“每个人都同意澳大利亚需要更多的房子,但并非所有人都同意把它们建在哪里。”这句无奈的评论,精准地概括了当前澳洲住房政策的困境。

Woollahra的争议正是这一困境的缩影。该提案旨在通过基础设施升级和增加住房密度,来缓解悉尼紧张的住房市场。然而,当地居民担心,这将破坏社区的特色,导致交通拥堵,并对他们的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面对居民的反对,政治领袖们并未退缩。他们担心,如果任由这种“邻避主义”情绪蔓延,那么政府为解决住房危机所做的任何努力都将付诸东流。他们认为,为了整个社会的利益,增加住房供应是不可避免的选择,即使这意味着一些社区需要做出改变。

这场发生在Woollahra的对峙,被视为一场更广泛的“战争”的开端。政府正试图通过一系列政策,包括修改规划法规、提供激励措施等,来鼓励更高密度的住房开发,尤其是在交通便利的地区。

然而,这场“战争”的胜负远未确定。除了社区的反对,技工短缺等问题也可能成为阻碍住房建设的“拦路虎”。有人就指出,相比于“邻避主义”,技工短缺可能是解决住房危机更大的问题。

如何平衡社区利益与整体社会需求,如何有效地增加住房供应,同时又不牺牲生活质量,将是澳大利亚决策者在未来几年中必须解决的核心难题。

网站声明原创声明: 本文系文章顶部作者原创采写,未获书面授权严禁转载! 在获授权前提下,转载必须在醒目位置注明本文出处和具体网页链接。对未注明而擅自转载者,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评论规范: 1. 所有评论均以读者个人身份发表,并不代表后花园立场。 2. 不得使用任何肮脏和亵渎的措辞。 3. 不得进行人身攻击,不得公开或泄露他人隐私。 4. 不得发布侮辱或歧视任何种族、国籍、性别、地域、年龄、职业等方面的言论。 5. 不得在读者评论区散发广告讯息,不得大量转抄其他媒体的文章。 6. 不得煽动仇恨、暴力、歧视。 7. 不得以任何隐晦方式发布上述不当言论,包括但不限于使用字母、数字、代号、谐音、链接跳转等。 8. 后花园保留对违反上述规范的留言行为进一步处理的权力。
  
 
Komento
Mag-log in para makita ang kasaysayan ng transaksyon
Verification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