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贱卖”百年品牌:恒天然家当大量流失,民众情绪爆发,对新西兰意味着什么?
后花园10月22日报道
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Fonterra)近日宣布,将把旗下的消费者产品业务出售给法国乳业巨头 Lactalis,交易金额约为 38.45 亿纽币。此次交易包括恒天然旗下一系列标志性品牌,如 Anchor(安佳) 牛奶、Mainland 干酪、Kāpiti 芝士、Anlene 成人奶粉等,在新西兰市场占有重要地位。除了品牌,交易中还涵盖恒天然在新西兰境内的三家工厂及部分海外资产,因此总价值超过 42 亿纽币。作为协议的一部分,恒天然将与 Lactalis 签署长期供货协议,在交易完成后继续向其供应新西兰产的生奶和奶制原料。
Lactalis 虽在新西兰不太知名,但它其实是全球最大的乳制品公司,2024年销售额高达 600亿纽币。这是一家由 Besnier 家族 于 1933 年创立的家族企业,目前由亿万富豪 Emmanuel Besnier 担任首席执行官。
这笔交易尚需恒天然的农民股东批准才能生效。投票于 10 月 7 日启动,线上投票将于 10 月 27 日截止,并计划在 10 月 30 日上午举行线上特别股东大会公布结果。如果超过 51% 的投票股东同意,这项交易有望于2026 年年初完成交割。恒天然表示,一旦交易完成,将向股东派发每股2纽币的免税股息,以回馈农民。据估算,一家中等规模(约300头奶牛)的奶农合作社成员有望一次性获得约二十万纽币的资金,对农场经营是一笔可观的收益。
反对声
然而,这笔涉及新西兰“国民品牌”的交易也引发了一些质疑和反对声音。新西兰优先党党魁Winston Peters公开呼吁农民股东慎重地对待这项交易。他质疑将 Anchor 等拥有逾百年历史的本土品牌拱手相让是否符合新西兰的长期利益,并形容以 40 亿纽币出售这些旗舰品牌简直是“贱卖”。Peters在给农民的一封公开信中写道:“请不要只想着出售带来的短期甜头,而要考虑子孙后代的长期利益”。
Peters担心,一旦品牌所有权落入海外公司之手,新西兰将失去对产品品质的控制权。他警告说:“三年后,新西兰的牛奶可能就会变成漫长供应链中的普通一环。Lactalis 可能会用植物油或低品质牛奶来稀释‘新西兰制造’的声誉”。他还质疑道,如果 Anchor 等品牌真的前景黯淡,“为什么全球最大的乳企愿意斥资近 40 亿纽币来收购它们?”这暗示这些品牌在新东家手中可能大有可为,反映出交易或低估了品牌未来价值。
除了产品质量和品牌价值,Peters还从公司治理角度提出质疑。他询问恒天然管理层是否因这笔交易能够获得高额奖金,甚至暗示这些高管可能在交易完成后离职。恒天然方面则回应称,交易的战略逻辑和条款都已在公开文件中说明,管理层不会因为交易完成而获得特别奖金。尽管如此,Peters强调,此事不仅是农场的商业决定,更关系到新西兰这个国家的经济主权和利益,“我们关注的是新西兰的国家利益”。
Peters的反对在政坛也引发讨论。行动党党魁David Seymour批评彼特斯干预商业决定,表示“恒天然属于它的股东,而不是国家;商业决策应由企业自己作出”。Seymour认为,政治人物不该插手正常的商业运作,并讽刺Peters“难道要把新西兰变成共产国家吗?”。他主张让市场决定这类问题。对于Peters警告恒天然将沦为批发商的说法,Seymour回应道:“如果农民股东认为聚焦核心业务比自己做冰淇淋更好,那就由他们说了算”。可以看出,围绕这笔交易,新西兰政界出现了国家利益与市场自由两种立场的交锋。
国民品牌易主的前例
恒天然此次计划出售 Anchor、Mainland 等本土知名品牌引发公众情绪波动,但这并非新西兰首次出现“国民品牌”易主的风波。过去几十年里,一些新西兰家喻户晓的品牌被跨国公司收购,同样曾引发关注和不舍。
例如,2019年,恒天然将旗下著名冰淇淋品牌 Tip Top 以约3.8亿纽币价格出售给欧洲冷冻食品巨头。当时Peters就对此表示失望,批评恒天然“又卖掉了新西兰人的骄傲”。Tip Top 冰淇淋一直被视作新西兰文化的一部分,这笔交易令不少民众惋惜。
更早之前(1992年),新西兰知名食品品牌 Wattie’s(以番茄酱和罐头食品闻名)被美国亨氏公司收购。从那以后,Wattie’s 虽然产品仍在新西兰生产销售,但其收益归属海外股东。
另一个著名案例是Fisher & Paykel。该品牌创立于1934年,长期以来被视为新西兰创新制造业的象征,其冰箱、洗衣机和厨电产品进入无数本地家庭。2009年,公司将其家电业务出售给中国的海尔集团,引发强烈争议。许多公众担忧,品牌出售会导致本地研发流失、工作岗位外移以及“新西兰制造”逐步削弱。
尽管海尔承诺保留新西兰的研发基地,并确实在收购后数年扩张了其在奥克兰的研发投资,但公众的不安并未完全消除。
可见,在全球资本流动的大潮中,新西兰本土品牌难免出现外资收购的情况。恒天然此次出售 Anchor 等乳制品品牌,再次触动了新西兰人的敏感神经。
支持观点
不少人支持或理解恒天然出售品牌业务的决策,从商业角度来看他们认为这笔交易有利于新西兰乳业的长远发展。恒天然董事会给出的主要理由是:消费者食品业务在公司整体版图中占比很小,仅占销售总量不到7%,却占用了大量资本和管理精力。相比之下,恒天然约八成的奶品原料是用于生产奶粉、蛋白等初级产品,盈利更稳定。董事长Peter McBride表示,与其继续投入资源在波动较大的消费品市场,不如聚焦恒天然的强项:乳品原料和餐饮服务领域,以寻求更高的股东回报。
恒天然首席执行官Miles Hurrell对此表示乐观。他强调 Lactalis 是全球最大的乳企之一,拥有将这些品牌“更上一层楼”**的实力。通过长期供货协议,恒天然的奶农依然可以从中受益,因为 Lactalis 将成为恒天然最重要的原料客户之一。也就是说,即使品牌易主,新西兰奶农的牛奶仍将持续进入 Anchor、Mainland 等产品中,保持这些产品的新西兰奶源特色。
一些行业分析人士从效率和战略角度认可这笔交易的逻辑。林肯大学农商管理讲师Nic Lees指出,恒天然和Peters双方的观点各有道理,但不得不承认,消费者品牌业务的回报确实波动较大,占用了本可更有效利用的资本。恒天然此次选择重组商业模式,出售那些纵然知名却收益欠稳的品牌,可以视为是在优化资源配置。同时,资深乳业记者Hugh Stringleman也评论说,恒天然逐步退出除中国以外的消费品市场,意味着今后不再与自己的原料客户直接竞争,这有望换来与其他乳企更良性的合作关系。
农民会作何决定?
交易是否最终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股东的选择。截至目前,投票仍在进行中。从各方面反馈看,多数恒天然奶农倾向于支持交易,因为每股2纽币的派息对他们而言诱惑不小,不少人可以立即获得数十万纽币的现金回报。市场分析人士预计,最终赞成票可能远超通过所需的51%,甚至达到 75%以上 的高支持率。一旦投票通过并获得监管部门放行(海外投资办公室OIO需确认交易符合新西兰利益,但除非认定品牌外流对国家利益构成重大风险,否则批准可能性很高),恒天然将在数月内着手移交品牌和工厂,预计 2026年年初 正式完成交割。届时,新西兰超市中熟悉的牛奶、奶酪产品包装上的公司标识,将从恒天然变成 Lactalis,但消费者依然可以买到原配方的本土乳制品。
从短期看,这笔交易为新西兰经济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首先,有了额外的分红收入,许多奶农家庭可能会用于偿还债务、升级农场设备或扩大生产,这将刺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农户或许也会将收益投入其他投资或消费领域,在更广泛范围内带动经济活动。
然而,从长期和宏观角度来看,此次品牌易主对新西兰经济的影响充满不确定性。一方面,恒天然出售消费者品牌后将更加专注于乳品原料和贸易业务。这意味着公司业务更加单一,“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的风险上升。正如林肯大学的Alan Renwick教授所指出的,恒天然放弃了自主经营终端品牌,未来可能失去通过品牌获取高附加值收益的机会。如果全球乳品市场价格下跌,或主要出口市场(例如中国)需求放缓,恒天然将缺乏自有品牌业务缓冲市场波动的能力,新西兰经济对大宗乳品价格的敏感性会因此增强。事实上,有分析估计,剥离消费品牌后,恒天然来自中国市场的收入占比将从28%上升到34%,对单一市场的依赖进一步提高。这与新西兰政府近年来倡导的出口多元化方向并不一致,值得决策者和业界警惕。
另一方面,新西兰长期以来力图打造的食品行业价值链升级愿景可能受到影响。政府和行业曾投入大量资源在海外市场推广“新西兰制造”品牌形象,一些国家级品牌(如 Anchor)的知名度也是在贸易推广和外交努力下建立的。此次恒天然将这些品牌出售,相当于把过去“NZ Inc”(新西兰公司)辛苦打造的无形资产转让给了外国企业,虽然新西兰从中获得了不菲的收益,但未来这些品牌的全球运营主导权将不在新西兰手中。正如Peters所担忧的那样,恒天然未来在国际市场上可能缺乏自主议价筹码,在与跨国乳品采购商的谈判中更易受到制约。
对于新西兰消费者来说,短期内日常所购乳制品在供应和价格上预计不会有明显变化。由于新西兰生产的奶制品 95% 用于出口,国内市场价格主要由国际行情决定。恒天然首席执行官Hurrell也曾表示,不会对新西兰国内市场搞“双重定价”策略。长期来看,如果 Lactalis 出于全球供应链考虑调整产品配方或采购来源,新西兰消费者可能会面临买到“挂着本土品牌标签、却非新西兰奶源”产品的可能性。不过在供货协议存续的最少六年内,这种情况不太会发生。
总体而言,恒天然出售旗下消费者品牌所带来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经济效率上,这笔交易为恒天然和奶农带来了即时的财富回报,但从国家经济战略和情感层面看,新西兰不得不再次直面“农产品供应国”的定位,继续扮演全球乳品原料提供者的角色,而将终端品牌利润拱手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