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罗马到黑死病:7次房市崩盘揭示的硬核真相
后花园7月4日综合报道:
如何在房市崩盘前发现预警信号?
纵观2000年的经济数据,有一个在房市繁荣与衰退中反复出现的模式:房价突然飙升,银行收紧放贷,买家迅速消失,房价随之断崖式下跌。
回顾房价崩盘的历史很有意义,尤其是在今天新西兰人面临经济压力的背景下。新西兰的房市正逐步走出疫情后的暴涨期——那一轮涨幅近40%——以及随后的回调期,房价普遍回落了10%到25%。
以下梳理了历史上七次最大规模的房价崩盘,总结了其中的共性和对当代房主的启示。
大萧条
1920年代,美国房价在“咆哮的二十年代”一路高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阵痛后,经济快速复苏,工薪阶层收入提高,按揭贷款容易获得,城市扩张迅速。
然而,当股市泡沫破裂时,一切戛然而止。大量借钱炒股的人在股价暴跌时恐慌性抛售,市场全面崩溃。人们无法偿还房贷,银行停止放贷。从1929年到1933年,美国房价暴跌约35%,失业率高企,四分之一的工人失去了工作。
关键教训:关注就业市场。当失业率失控时,房市的需求也会迅速枯竭。
爱尔兰房市崩盘
2000年代初期,爱尔兰经济一片繁荣。欧盟资金持续注入,房贷极易获得,建筑业一片火热。
但2008年,全球次贷危机爆发,大量国际银行倒闭或濒临破产。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席卷爱尔兰,银行停止放贷,无人接盘那些在繁荣期建造的大批新房,开发商大面积违约。爱尔兰房价因此暴跌56%。
关键教训:关注新建住房的供应量和信贷流动。过剩的供应若缺乏资金支持,就会成为致命负担。
香港“回归”危机
1997年,英国将香港主权移交中国。人们普遍预期香港将迎来新一轮经济繁荣,纷纷抢购房产,推高了房价。
然而,亚洲金融危机突袭,亚洲多国因美元外债沉重,难以偿还,投资者恐慌撤资,导致地区货币和股市大幅下挫。
受此影响,香港利率飙升,按揭还款额翻倍,卖家被迫降价出售房产,香港房价在六年内暴跌61%。
关键教训:关注利率变化。正如新西兰所见,房贷成本的突然暴涨能迅速击溃房主的还贷能力。
阿姆斯特丹的漫长下跌
18世纪初,阿姆斯特丹是欧洲的贸易之都。富裕的商人热衷于炒作运河沿岸的房产,买房只为快速转手赚差价。然而,泡沫终究要破灭:租金未随之上涨,人口增长放缓,市场信心逐渐丧失。没有剧烈的崩盘,而是长达37年的缓慢下跌,历史学家估计当时阿姆斯特丹的房价累计下跌约66%。
关键教训: 如果人们买房是基于房价的涨势,而不是租金增长等市场基本面,那么房价总有一天会掉头向下。
日本的“失落十年”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如日中天,银行疯狂放贷,东京的房价飞涨(当时甚至有说法称,东京皇居下面的土地价值相当于整个加利福尼亚州的住宅总价值)。
1989年,日本央行为了遏制投机泡沫开始加息。买家再也负担不起高昂的贷款,房价支撑不住开始下跌。此后十年,东京的土地价值最高下跌了80%,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
关键教训: 长期的经济停滞足以吞噬任何与房地产相关的财富。
古罗马房市崩盘
在罗马帝国初期,土地是权贵们的首选投资品。提比略皇帝(公元14年–37年)统治时期,元老院议员们大举举债购地以彰显财富,房价因此水涨船高。
然而,公元33年,政府出手干预。元老院通过法案,要求银行必须持有更多意大利土地。然而银行无力承担,只能收回贷款,许多人还不起贷款,被迫抛售土地,市场出现恐慌性抛售。
虽然当时没有详细的房价数据,但一些史料记载显示,当时房价可能暴跌了约70%。
关键教训: 当银行停止放贷、所有人同时变成卖家时,房价会迅速崩盘。
黑死病冲击下的房市崩溃
在瘟疫爆发前,欧洲人口增长迅速,城市繁荣,土地价值很高。然而黑死病席卷而来,欧洲多达50%的人口死于疫情,整座村庄从地图上消失,住房需求瞬间崩溃,土地价值下跌高达80%。
关键教训: 大型传染病和战争对经济体和国家秩序的冲击不亚于金融失序。务必对“意料之外”留有预案。
没有人希望自己的房产价值暴跌80%,但这些故事中也蕴含着希望的火种。如今,美国房价约为大萧条前的74倍,爱尔兰房价也已在全球金融危机后重回高位。银行收紧放贷时,房价一定会下跌,但对房主来说,时间而非时机,才是最大的底气。
责任编辑:番茄捣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