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政府的锅?专家:经济困境只是“阵痛期”,或即将迎来重生!
后花园10月6日报道
奥塔哥大学助理教授 Dennis Wesselbaum 在评论中指出,把当前经济状况完全归咎于Willis并不公平,因为这忽视了更大的经济背景。
自国家党领导的联合政府近两年前上台以来,新西兰经济正经历从过热与高通胀状态向长期稳定转型的必要阶段。虽然并非所有消息都是好消息,但稳定性正在逐步恢复。两年前,消费者物价通胀高达6%以上,食品通胀甚至达到12.5%,而如今整体通胀已降至2.7%,回到央行1%至3%的目标区间上限附近。经常账户赤字也从GDP的7.5%降至3.7%,表明国内消费与生产更趋平衡。这一进展部分归功于商品价格走强,但更重要的是国内需求已与产能更匹配。
不过,Dennis Wesselbaum也指出,经济活动仍显疲软。GDP较2023年同期下降1.2%,人均GDP下降2.8%,失业率从约4%升至5.2%,多个关键部门生产率下滑。房价相比2022年高点已下跌逾10万纽元,虽然这让住房更可负担,但也反映了经济降温。
他强调,新西兰在工党政府执政后期陷入了“滞胀”(stagflation)困局:即高通胀、经济停滞与失业上升并存的局面。这是最难治理的经济状态之一,因为刺激增长的手段会恶化通胀,而压制通胀又可能推高失业率。滞胀往往源自多年的宏观政策失误与外部冲击叠加,包括疫情期间过度财政刺激、央行加息滞后、供应链中断、劳动力紧张及全球能源价格冲击等。前任政府未能有效应对低生产率与长期经常账户赤字等结构性问题,使得当前政府接手时,滞胀螺旋已成形。
他指出,摆脱滞胀之路既漫长又痛苦。以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例,历史经验显示,恢复稳定往往需要数年严谨协调的政策努力。第一步是恢复物价稳定。目前央行已将官方现金利率从2023-24年度的5.5%降至3%,房贷利率也同步下降,为家庭带来喘息空间。其次是财政政策,虽然政府赤字从72亿纽元小幅增至100亿,但已进入长期稳健轨道,目标是降低债务负担并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率。Wesselbaum指出,财政紧缩若过快可能加深衰退,太慢则会削弱控通胀成效,目前政府似乎在谨慎平衡两者。
第三个关键支柱是结构性供给改革,包括提升生产率、消除监管瓶颈、促进贸易和加快基础设施与住房建设。政府已启动相关审查和改革,但其效果需要时间显现。
他总结道,宏观经济再平衡不是民意游戏,而是关于时机、顺序、预期管理与政策可信度的问题。将当前经济困境全盘归咎于政府既不公平,也忽视了滞胀的遗留影响以及经济复苏的早期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