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部门又面临大砍?“清廉国家”名誉岌岌可危,公共服务只剩骨架,新西兰扛得住二轮“抽脂”吗?
后花园11月27日报道
新西兰联合政府当前面临严重的债务和赤字压力。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最新财年账目,新西兰政府在截至今年6月的财年中录得93亿纽币的经营赤字。这一赤字比上一年略有扩大,但仍比今年5月预算时的预期低约8.69亿。
执政的国家党-行动党-优先党联合政府自2023年上台以来,一直强调恢复财政纪律,承诺削减“浪费性开支”,以尽快让账本“重归平衡”。财政部长Nicola Willis多次表示,坚持紧缩的财政策略有助于抑制利率、稳定经济并维护新西兰的信用评级。新政府在2024年首次预算中就提出了广泛的开支削减计划,以表明控制债务的决心。
然而,尽管政府努力压缩开支,实际运营赤字并未消除,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仍维持在约42%。因此,要摆脱赤字并非易事,在降低债务规模方面政府仍面临重大挑战。
削减债务屡试未果的原因
过去三年里,政府连续多次对公共部门“开刀”试图缩减债务,但效果并不显著。2024年5月,联合政府在其首份预算中要求各部门实现年度6.5%至7.5%的削减目标,相当于每年缩减约15亿纽币运营支出。为此,各部委展开了大规模的机构重组和裁员。
当时Willis宣布,这轮“基线削减”预计将裁减约2750个在编岗位,并冻结补缺1150个空缺职位,总计缩编接近3900个名额。这一系列削减被政府形容为“务实必要”的节支举措,但公共服务工会则称之为一次对公共部门的“大出血”,仅靠减少行政人员就试图填补财政黑洞。
然而,大规模裁员带来的效益迅速递减。考虑到医疗、教育、监狱等核心服务领域通常被豁免大幅缩减,因此,其他可削减的领域其实并不多。2025年预算前夕,财政部副部长(同时也是行动党党魁)的David Seymour曾受命主导新一轮更具针对性的节支计划,希望再压减每年5亿纽币的支出。但据报道,由于很多部门早已“削减到见骨”,Seymour的要求遭到其他内阁部长和官员的抵制,最终实际节省金额远未达到5亿纽币的目标。Seymour甚至一度要求某些部长“重新精打细算(sharpen your pencil)”寻找更多省钱之道,但收效甚微。这表明,经过数轮紧缩后,公共部门可以轻松砍掉的开支所剩无几,继续追求大额削减愈发困难。
同时,政府在减支的同时推行的减税政策也部分抵消了平衡预算的努力。有分析指出,本财年实施的减税措施使政府收入减少,令财政赤字难以快速消除。根据独立财经评论,若无这些新的减税,2025财年的运营赤字本可大幅缩小至约7亿纽币。
公共部门裁减的阵痛:失业与经济影响
上一轮公共部门削减给就业和整体经济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冲击。
首先,大批公务员职位被裁撤使得公共部门就业人数显著下降。据新西兰公共服务委员会的数据,截至2024年12月,公共部门就业规模较一年前缩减了4.2%。许多政府部门在2024年解聘了数以千计的员工,并砍掉了对合同工的依赖。单在2024财年,就削减了约3亿纽币的外包合同支出。
根据媒体报道,受到削减影响最深的是首都惠灵顿,这座拥有21万人口的城市传统上以公共部门为支柱产业。随着政府紧缩开支,惠灵顿出现房价下跌、人口停滞等现象:过去一年里当地房价暴跌6.8%,跌幅远超全国平均的1.1%;2024年惠灵顿的人口增长停滞,与全国1.7%的增幅形成鲜明对比。当地的消费者和商业信心也显著低迷,许多企业和居民对城市前景表示担忧。
全国范围来看,公共部门“瘦身”带来了失业率上升的压力。随着数千名公职人员下岗,新西兰的失业率已从2023年初约3.3%的历史低位攀升至最新的5.3%,为2020年以来最高水平。政府削减公务员不仅直接增加了失业人数,还导致失业救济支出上升。
工党党魁Chris Hipkins批评说,政府一边裁员却又不得不多花钱发放失业福利,适得其反。工党主张此时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住房、医疗等领域的投资以创造就业,而非过度紧缩。另外,公共部门裁员的连锁反应还波及私人部门和地区发展。由于本地就业机会减少,不少被裁撤的高技能人才选择移民海外寻找机会,导致新西兰出现“人才流失”和生产力下降风险。
14位经济学家在2024年末联合致信总理,警告财政紧缩可能引发经济长期“空心化”,即企业和人力资本的流失。正如前生产力委员会委员Ganesh Nana所言:“当裁员发生时,被影响的人们不会简单地在国内等待私人部门提供新职位。他们往往会寻求海外机遇,这将立即导致新西兰经济能力的流失”。
可见,上一次公共部门削减虽然节省了财政支出,但付出了就业增加和经济降温的代价。
持续紧缩威胁基本公共服务?
鉴于前几轮削减已令公共系统捉襟见肘,各界担心再度紧缩将危及关键公共服务的供给。公共服务协会(PSA)方面警告称,新西兰公共部门如今“已被削减到只剩下骨架”,几乎没有冗余人员或项目可再裁撤。PSA全国秘书Fleur Fitzsimons形容政府正冒险“鲁莽地拆解国家体制”,其代价将由子孙后代承担。
她表示,工会将坚决反对任何进一步的裁员和重组,并誓言让政府在下次选举中为此付出代价。
事实上,经过两年的持续缩编,许多政府机构已经出现人员短缺与工作量过重的问题。一项覆盖全体公务员的2025年公共服务普查显示,高达82%的受访者认为人员不足和工作负荷过重已成为团队无法有效履职的主要障碍。这一情况从卫生系统到教育部门均有反映。
持续不断的重组动荡也在消耗着公共部门的士气和效率。调查显示,仅有30%的公部门员工认为机构的变革过程得到良好管理,而42%的人持否定态度。
频繁的架构调整和岗位不稳定,让许多公务员陷入焦虑并影响工作专注度。如果政府在2026财年前再次要求各部门大幅削减开支,不可避免将殃及前线服务的交付。
事实上,在上一轮节支中,政府特意豁免了卫生、教育、警务等核心领域的大规模裁撤,就是担心触及新西兰人赖以生存的基础服务。然而本届政府仍削减了卫生部门的部分后台岗位,并对毛利发展部等部门启动新一轮重组咨询,表明连一些重要机构也难逃缩编命运。医疗、教育等系统当前已面临资金和人力紧张,如再遭削减恐进一步削弱服务供给能力。PSA方面强调,新西兰的医疗体系和各项公共服务已无法再承受新的削减,亟需的不是精简而是大量新增投资来恢复元气。
廉洁度隐忧:紧缩对清廉政府的影响
除了对经济和服务的冲击,公共部门的连续削减还引发了对政府廉洁度的担忧。
新西兰一直以廉洁政府著称,曾长期名列全球清廉指数前茅。然而近十余年来,新西兰的国际清廉排名有所下滑。
透明国际的腐败印象指数(CPI)显示,新西兰的得分从2011年的91分下降到2023年的81分,累计下跌了10分。2024年度最新发布的CPI中,新西兰的全球排名首次跌出前三,以83分退居第4位,被新加坡超越。同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23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新西兰缺乏一套全面的国家廉政战略,这是其反腐体系的一大薄弱环节。这一系列信号表明,新西兰传统上的廉洁文化正面临新的侵蚀风险。
公共服务委员会近日发布的一份关于“公共服务廉正未来”的长期洞见简报,更是直接警示了财政紧缩对廉洁度的潜在危害。
报告指出,在持续的预算压力下,政府部门可能会把遵循规范程序视作可以省略的“可砍掉的角落”。换言之,为了压低成本或赶进度,工作人员可能倾向于简化或跳过原有的审查和监督流程,从而埋下舞弊和错误的隐患。这种情况在他国已有前车之鉴:例如澳大利亚的“机器人债务”(Robodebt)丑闻,正是由于政府试图通过自动化系统降低福利开支,却缺乏适当的治理和监管,最终导致严重失误并与多起自杀悲剧相关联。
财政紧缩还会加剧内部人员风险。报告提到,当员工对前景感到不安或不满时,发生“内部威胁”的几率会上升,包括泄露机密、蓄意破坏以及在压力下因疏忽而导致差错。调查发现,不断增长的就业不安全感会削弱公务员对机构的忠诚度、专业精神和荣誉感。资源受限也可能迫使各机构缩减在廉政建设上的投入,例如减少反腐培训、内部审计等活动,因为它们不得不优先保证日常运作。所有这些因素都可能让公共部门更容易出现腐败和不当行为。
应当说,新西兰政府正面临一道艰难的平衡木:一方面必须控制债务、削减赤字,另一方面又要维护经济活力、保障基本服务和政府廉洁。从近年的经历看,大刀阔斧的削减政策虽能暂时缓解财政压力,却带来了失业增加、经济放缓和公共服务紧张等副作用;而过度紧缩还可能侵蚀制度的廉正根基,让新西兰失去清廉模范的光环。在即将到来的2026年度预算中,联合政府需要仔细权衡缩减开支的边际收益与潜在成本,谨防为了短期账面好看而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