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教育可以有多少种样子?这3个国家竟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作者: 新西兰移民家园
摘要所有的这些探索,都在督促我们不断思考,向更好的教育模式进发。因为关于孩子的成长,永远都没有绝对的答案。


日本:秩序与集体下的自我表达
绝大多数人,都对日本的礼仪与秩序有所耳闻。前后辈敬语的使用;鞠躬时不同角度的意味;就餐时独特的流程;就坐时庄重的“正坐”姿态;... ...其实,日本人的集体性、秩序性以及对细节的完美追求,都来自于他们早早就开始的幼年归训。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每天,日本莲花幼儿园的师生都要进行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早锻炼,不分寒暑。









芬兰:教育最强国的“定制教育”
对于芬兰的光环,外滩教育的读者们想必已经烂熟于心了。高福利、无压力的社会环境下,芬兰的孩子们不仅学习能力强,还有着极高的创造能力,屡屡在经合组织(OECD)举办的国际学生评量(PISA)测验中名列前茅。世界经济论坛也多次将芬兰的高等教育评为最佳。这样靓丽的“成绩单”,让同样以高福利著称的巴西与欧洲各国为之汗颜。这个总人口仅500万,国土面积与新包邮区(江浙沪皖)持平的北欧国家是如何成为“教育最强国”的呢?在芬兰,教师是被高度信任与尊敬的。芬兰《赫尔辛基邮报》相关数据显示:教师是当下年轻人最为向往的职业;民众对于中小学教师的尊敬程度,远远超过大学教授,甚至是总统。芬兰教师卓然的地位,正是其高含金量的体现。即使在幼儿园,也需要以硕士学历,从严筛选、高标准的师范类院校毕业,在经历五六年师范教育体系的磨练后,才能真正在班级中教学。也正是如此,芬兰教师被赋予了诸多特权。正如纪录片中所描述的,在芬兰:不会有督察员神出鬼没地检查教学计划;不用写繁复的教学报告;没有职称评级;任职的头年到20年之间每五年一次自动加薪等等。这样的设置,给予了老师高度的自由,使其能对教学进行合理的规划,既能有自我“充电”时间,也能根据所处学校的环境特色,定制合适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为了让教育更加高效,“混班制”是芬兰定制的选项之一。所谓混班制,就是将知识量充足且更有自信的高年龄孩子与活泼好学求知欲强的低年龄孩子,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这种制度能够合理运用两者的特质,用大孩子的知识帮助小孩子,用小孩子的好奇促进大孩子,两者都能更快的参与到学习中去。老师们还会在课程中安排出特定时常的课外活动时间,保证孩子的身心都能获得健康发展。除此之外,还有我们读者所熟知的低作业量。学校作业完成的时间平均为30-60分钟。如果学生的作业完成的优秀,老师会颁发给他们特权卡,可以在下次忘带作业或者忘写作业时使用。老师们希望以此来培养学生对作业负责任的意识。




印度:混乱社会中对秩序的求索
落后、混乱、无知是普罗大众印度贴上的标签。事实上,这类标签也的确名符其实。从巴黎经济学院世界不平均研究室给出的2018版《世界不平等报告》来看,在2014年,印度顶端1%的人口收入占据了全民收入的21.7%;而底部50%的人口,占据的全民收入仅有15.3%。与之相对,2014年,美国顶端1%的人口收入占全民收入的20.2%;底部50%的人口,占据的全民收入为12.5%。一个尚处于发展道路上的国家,其贫富差距几乎与美国比肩,不得不引人深思。种姓制度为印度财富的极端分化埋下了伏笔,而贫富差距的扩大,又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有限的教师、学校与设备资源,使得接受教育成为中上层阶级的特权。大部分印度民众,很少有途径脱离与生俱来的枷锁,实现人生发展。这样看来,印度对于教育资源大众化的推进,应当是所有国家中最急迫的。






(责编:Stella)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