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宽购房用途,助力年轻人提前进入房市,KiwiSaver改革呼声再起
后花园7月16日综合报道:
KiwiSaver 于 2007 年推出,旨在帮助新西兰人为退休储蓄。 自计划实施以来,其积极成效显著——目前已有超过 300 万名成员,总管理资金约为 $1200亿,其中一部分投资于本地企业,为新西兰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新西兰正面临重大的人口结构转变。根据财政部预测,到2050年,劳动人口与退休人口的比例将从KiwiSaver初创时期的水平骤降至仅2:1。这一趋势将对公共养老金体系造成长期压力,也意味着个人需承担更多的退休成本。
在老龄化加剧与住房可负担性恶化的双重背景下,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现行的KiwiSaver制度,是否真正最大程度地惠及了广大民众?
KiwiSaver并非一成不变的政策。自2007年起,该制度已历经多轮改革:2012年调整税收补贴、2013和2019年上调缴纳比例、2014年扩展供应商选择、2019年开放65岁以上人群参与,以及2021年对默认基金及道德投资的改革。这些改革均针对当时不断变化的经济与社会环境作出回应。
如今,是时候修改KiwiSaver对首次购房提款的限制规则了。
现行制度下,首次购房者必须承诺在所购房产中居住至少六个月,才能使用KiwiSaver储蓄。但如果这一规定放宽,允许用于购买投资性住宅,即使买方本人不居住其中,也将有更多新西兰人能更早进入房产市场。
拥有住房,是实现退休财务独立最有力的工具之一。 无房贷退休者的经济状况显著优于其他人,因为他们不再需承担房租或贷款支出。很多人还通过缩小住房规模释放资金,或依靠出租物业获得被动收入,从而获得经通胀调整后的长期回报,减少对政府援助的依赖。
问题在于,如今买房难度日益加大。房价持续上涨,贷款审查收紧,而工资却未能跟上生活成本的增长。根据 CoreLogic 数据,新西兰首次购房者的平均年龄已上升至 37 岁,意味着许多 KiwiSaver 成员需在三十多岁时才动用其大部分储蓄,留给他们重建退休资金的时间极其有限。
这一挑战在各地区表现差异尤为明显。例如,在 Auckland,中位房价已达 $110万;对于一个年薪 $5万、每年将收入10%投入KiwiSaver的20岁青年而言,存够首付款可能需要15年。而在 Invercargill,平均房价仅约 $50万,年轻人更易入市。
在澳大利亚,一种名为“rentvesting”的策略日益流行——即在负担得起的地区购房投资,自身则继续在高成本城市租房生活。在新西兰,这也可能成为现实:年轻人可在较小的地区城市置业,同时在 Auckland 或 Wellington 等城市租房居住。银行对此类做法持开放态度,大多数贷款机构在审查贷款能力时,最多可将75%的租金收入计入还款能力。
若允许以KiwiSaver购置投资性房产,其带来的好处远不止个人层面。 据社会发展部(Ministry of Social Development)统计,政府每年在住房补贴上的支出约为 $23亿。若更多人能在年轻时实现房产拥有,将有助于长期缓解这一财政负担。
此外,提前买房还会产生“复利效应”:越早拥有住房,越早重新开始为KiwiSaver储蓄,从而在退休时获得更可观的资金积累。这种“双赢”局面,不仅强化了退休保障,也提升了住房稳定性。
目前,在300多万KiwiSaver成员中,仅有20万人(约7%)使用该制度购置住房。显然,这一比例有待提升。
当然,也并非所有人会立刻欢迎这一政策变革。即便是非营利性质的KiwiSaver管理机构,也往往受益于长期稳定的资金池。而允许用于投资房产的提款,可能会给他们的基金管理带来一定波动性和复杂性。
但若个人能更早购房、并恢复定期缴纳KiwiSaver,其退休时的账户余额甚至可能比那些延迟购房、晚些提款的人更高。换句话说,允许投资性购房提款,有望从长远上增强退休保障与基金规模。
最终,我们必须回到一个核心问题:KiwiSaver的真正使命是什么?
它是为基金管理者而设?为政府而设?还是——为人民而设?
如果KiwiSaver的目标是帮助新西兰人实现退休财务安全,那么“住房拥有权”——无论自住还是投资——都应当成为该制度的核心工具。在当今房价高企、退休压力剧增的时代,剥夺人们通过投资房产改善生活的机会,无疑是与初衷背道而驰的。
因此,我们必须问:KiwiSaver,究竟为谁而存在?
责任编辑:番茄捣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