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华人区上榜!悉尼是主角!澳洲20地被评为“超级城区”,房价、租金即将开挂……
后花园2025年10月13日报道:在未来十年,澳大利亚的城市将不再是“低密度、慢节奏”的代名词。
一场悄然展开的“人口与密度革命”,正在从悉尼、墨尔本一路蔓延到阿德莱德和堪培拉。
高楼林立、工厂变社区、地铁一响房价飙涨——这不再只是开发商的口号,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最新数据显示,全澳至少20个城区正被卷入这场前所未有的城市转型潮中。而在这股浪潮中,悉尼无疑是最醒目的主角。
一场席卷全国的“增密运动”
根据房地产数据机构Informed Decisions的最新报告,澳大利亚正进入一个全新的居住时代——更高、更密、更紧凑。
在昆士兰,黄金海岸首次迎来超高层住宅;在南澳,废弃的工业区正被改造成“迷你新城”;
而在悉尼和墨尔本,“交通导向开发(Transport-OrientedDevelopment)”已经成为城市更新的核心逻辑。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在地铁、轻轨、主干道沿线,原本被遗忘的轻工业区、仓库区,正迅速被高密度住宅取代。
原本荒凉的地块,如今正被一栋栋玻璃幕墙的现代公寓覆盖。
悉尼:Eastgardens、Zetland、Rhodes三强崛起
悉尼的密度革命来势汹汹。
报告显示,Eastgardens、Zetland(华人区)和Rhodes(华人区)将成为未来一年全澳住房密度增长最快的三个城区。
其中,Eastgardens的住房密度预计将增加16.64 套/公顷,是排名第三的Rhodes(8.29套/公顷)的两倍多。
Eastgardens = 未来悉尼“增密样本”
Zetland = 公寓林立的“新南CBD”
Rhodes = 河畔再造的高端住宅区
与此同时,Wentworth Point 和 Box Hill(Hills Shire 区)等华人区也进入榜单,其中Box Hill预计到2026 年将新增近3,946名居民,位居全国人口增长榜首。
澳洲住房密度将大幅提升的城区TOP 20
交通带动“楼市密集化”
Informed Decisions 社区服务主管 Dan Evans 指出,新南威尔士州的城市增密主要集中在公共交通走廊沿线。
他说:“这种增长主要由轻工业用地的更新所推动,在 Eastgardens、Zetland 和 Rhodes 等区域尤为明显,未来这里将涌现出大量高密度公寓。”
对想进入悉尼房市的购房者而言,这是一线曙光:更多供应、更多新盘、更多地铁盘。
但Evans也提醒——房价可能也将随之上涨。
尤其是那些靠近轻轨、火车线路的区域,随着土地从工业或商业区改划为住宅用地,地价早已“闻风而动”。
“州政府正推动在交通和社会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扩展住宅用地,但供应能否跟上人口增长速度,仍是未知数。”
“温和密度”:填补高楼与独栋之间的空白
除了高层公寓,悉尼的另一种城市面貌也在悄悄形成——温和密度(GentleDensity)。
这是介于高楼和独栋别墅之间的“中等密度”住房形态,如:
联排别墅、双拼屋、排屋等。
这些项目建设周期短、成本低,能更快提供住房。
正如澳大利亚住房行业协会(HIA)规划执行董事 Sam Heckel 所说:“如果不增加中密度住宅,尤其是在大城市,澳洲的住房危机将无解。”
新州在这一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政府推出了“预批准住宅设计图集(Pattern Book)”,为开发商提供现成的、经过审批的建筑方案,大大缩短审批周期。
Heckel表示:“这给了建筑商和土地所有者更多确定性,也激活了更小、更灵活的项目,其他州都该效仿这一务实的改革。”
这意味着——悉尼未来的住房将不只是“高高在上”的公寓塔楼,也有更聪明、更宜居的中密度社区。
墨尔本:CBD向外溢出,Collingwood成新宠
与悉尼不同,墨尔本的“增密”更集中在市中心周边。
在 Southbank 和Docklands,摩天大楼继续拔地而起;而在 Collingwood、Highett、Prahran 等区,中层公寓和高端住宅项目逐渐兴起。
这一趋势迎合了“换房族”和“轻资产族”的需求——他们不愿离开城市生活圈,却希望居住更现代、空间更灵活。
阿德莱德:“旧厂区变新社区”的逆袭样本
南澳的故事更像一部“城市重生史”。
在阿德莱德,昔日的工业厂区正被彻底改写命运。曾经的三菱汽车厂区 Tonsley,以及老牌电器公司 Clipsal 的旧址 Bowden,如今都摇身一变,成了规划完善、绿意盎然的“迷你郊区”。
“这些区域不仅提供住宅,更打造了全新的社区生态,”Informed Decisions的Dan Evans说,“它们让首次购房者离市中心和就业市场更近一步。”
堪培拉:土地见底,增密势在必行
在澳大利亚首都领地(ACT),可开发土地的稀缺正带来新的压力。
在 Denman Prospect、Whitlam、Gungahlin 等新区,中高密度住宅成为主流。
“随着土地耗尽,堪培拉必须提高密度,为居民提供更多选择。”Evans指出,这不仅是空间问题,更是住房供应的“最后一公里”。
房价与租金“双飞”的时代
这场“全国增密运动”背后的推手,归根结底还是人口增长与住房短缺。
澳大利亚正迎来史上最强的人口增速之一。移民潮、出生率反弹、留学生回归——这些都在推动住房需求井喷。
数据显示,在未来几年内,全澳多个城市将迎来人口与房价齐飞的局面。
尤其是悉尼的核心交通走廊区域,随着新增公寓、地铁完工和基础设施完善,租金回报率预计将进一步攀升。
房地产分析师预测,这将重塑澳洲的住房版图:独栋住宅将成为稀缺奢侈品;中高密度住宅成为主流;城市生活圈与交通导向开发(TOD)将成为置业新趋势。
居民故事:生活在“密集时代”的一线
居住在 Wentworth Point 的 Gillian Adams 见证了社区的蜕变。
她说:“14年前我买公寓,是被那种方便又宜居的氛围吸引,现在这里新增了更多公寓、购物中心和公园,社区反而更有活力了。”
Ray White当地代理Jeremy Deviesseux 透露:Wentworth Point 目前约有 7,000 套住房,预计到 2046 年将增至 10,000 套。但由于被大片绿地环绕,依旧不会像 Waterloo 或 Zetland 那样压抑。
“随着帕拉马塔轻轨二期建成,交通将更便捷。”
他说:“未来这里的生活方式会更像一个现代滨水小城。”
城市更高了,生活更近了
当前,悉尼、墨尔本、阿德莱德、堪培拉——每一座城市都在经历“由外向内”的重塑。
房子更高了,社区更密了,生活半径却在缩短。你可能住在更小的空间,却离咖啡馆、地铁站、公司更近;你可能花更高的房价,却享受更多便利与社交圈层。
在住宅增密的背景下,是人口与住房的危机。虽然这一措施旨在为买家提供更多的住房选择,不过重新规划本身也可能推动这些地区的房价上涨。
当前,悉尼楼市已经再登新高度,不仅住宅价格水涨船高,热点地区的停车位价格也达到了令人望而生畏的程度。
18人疯抢!悉尼海滨车位$16.5万成交,溢价近3倍
最近,在悉尼南部城区Cronulla,一个普通的车位竟以高达16.5万澳元的价格成交,引发全网热议。
一个“能当房卖”的车位
这处车库位于一栋已有60年历史的公寓楼下方。由于产权分区独立,原业主可以单独出售车库,而无需连同房屋一起出手。
负责销售的房地产中介Jon Brookes表示,这次成交价“刷新了当地车位价格纪录”。
“价格相当惊人,”Brookes在接受采访时说,“买家是用来自家停车的,不过他对细节守口如瓶。”
18人抢拍,成交价超底价近三倍
据悉,此次拍卖共有18位竞拍者参与,其中有几位就住在这栋四层楼的公寓内。
Brookes透露,当地上一次类似的车位成交是在一栋较新的建筑内,价格大约只有这次的一半。
这处约15平方米的车库距离海滩仅几百米,在停车极其困难的Cronulla区域,这样的车位可谓“稀缺中的稀缺”。
房源介绍中写道:“该车位地处海边生活圈核心地段,对面就是商铺,步行几分钟即可到达Cronulla热闹的商业街、餐厅、火车站和海滩。”
它还特别强调了便利性:“黄金地段,出入方便——无台阶,一楼位置——后门可步行出入——车行、人行都极为顺畅。”
最终,这个单车位车库在上周三的拍卖会上以16.5万澳元成交,远超6万澳元的底价。
有人感叹:“这价钱都能在郊区买个小公寓了!”也有人笑称:“在悉尼,有车位比有房更难。”
无论如何,这场“天价车位拍卖”再次印证了悉尼房地产市场的疯狂——哪怕只是一块地面上的方寸之地。
悉尼楼市有多卷?买家已“拼”到极致
对于普通购房者来说,不仅买车位都要动用贷款,买房更是第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最新研究显示,普通购房者可能需要长达十年才能攒够新房首付。而在这段煎熬的储蓄期里,许多人不得不做出惊人的牺牲。
越来越多的潜在买家削减生活开支、取消旅行计划、推迟生育、做两份工作,甚至搬回父母家住,只为更快攒到那笔可望不可及的首付款。
为了房,悉尼人“拼”到极致
根据比价网站 Compare the Market 最新的家庭预算报告显示,新南威尔士州有55%的购房者削减了旅行和娱乐开支来省钱,而每十人中就有一人推迟了生孩子的计划。
报告还指出,至少一半的购房者需要父母的经济支持才能进入房市。
Compare the Market 房产专家Andrew Winter表示,如今不少澳洲人也加入了“副业大军”,
“大约五分之一的人在做副业,约5%甚至兼职两份工作,只为更快攒钱买房。”
首付难、贷款更难
Winter指出,凑首付只是第一关。对许多首次置业者来说,贷款额度更大、月供更高,意味着原本“首付20%”的痛苦,如今被分摊到整个贷款周期中。
“以澳洲主要城市的房价中位数约94万澳元计算,20%的首付就要18.8万澳元。对很多人来说,要攒够这笔钱可能要十年甚至更久。而等你终于攒够,房价又涨上去了。”
更雪上加霜的是,大约三分之一的购房者发现自己心仪的区域根本没什么可买的房。
“进入房市意味着要妥协,但很多年轻人不想住在城市边缘,每天花两小时堵在路上,”Winter说,“政府虽然设定了雄心勃勃的建房目标,但关键是不能只在城市边缘盖房。我们需要更多中高密度住宅,让人们能买得起、也住得近。”
从悉尼逃到墨尔本:年轻人的“曲线救国”
Waterloo 居民MarkFerguson最近在墨尔本买下了一处投资房,他坦言:“那边市场要温和得多,比悉尼容易下手。”
“我和伴侣原本想在悉尼买,但我们的预算根本不够。要买,就得去离市区很远的地方。我们俩都在CBD上班,通勤一个多小时根本不现实,只能放弃,改看其他选择。”
他看过悉尼市中心、内西区和东区的房子,全部超出贷款能力。
“银行告诉你能贷多少,但你一看能买的房型,根本不是你能住的地方。”
Ferguson表示,幸好遇到一个专业的贷款经纪,帮他走上所谓的“租房投资(rentvesting)”路线——即在能负担的地区买投资房,而非自己理想的居住区。
“一个好的经纪真的能帮你找到办法。要多问、多聊,了解各种可能性,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案。”
他计划长期持有这处房产:“当然,生活变数总有,但我的目标是长期投资。”
他的建议很现实:“尽量保持灵活,考虑你没想过的区域。只要能先上车,后面一切都会容易很多。”
悉尼还可以买得起的区域(公寓为主)
以下这些区域仍被认为是房贷压力较小、相对可负担的选择:
Carramar
Fairfield
Warwick Farm
Cabramatta
Liverpool
Canley Vale
Mount Druitt
Regents Park
Merrylands West
Wyong
后花园有话说:在人口爆发、住宅增密的背景下,澳洲房价正逆势承压,这一切都逼着年轻人重新定义“奋斗”。有人放弃自由,有人退回家中,有人绕远“曲线买房”。在这个连车位都要拍出十几万澳元的城市,拥有一套房,似乎正在成为一种“奢侈的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