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独立性遭挑战?总理一句话让舆论炸锅
后花园8月27日报道
总理Chritopher Luxon的一句话又让舆论炸开锅。
前几日,他表示,在央行降息前,他曾和央行行长会面,并表达了自己支持降息的态度。这引发了人们对新西兰央行独立性的担忧。
Newsroom 的 Eric Crampton 认为,新西兰的政界人士要么忘记了本国央行过去的开创性实践,要么根本没有意识到其中的风险。
历史回顾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新西兰的通胀失控,政府对货币政策的干预过多。
Crampton 指出,一旦政府过度影响货币政策,维持低通胀几乎是不可能的。短期内,意外的通胀上升可能会减少失业,但长期看,通胀并不能真正降低失业,反而会扰乱经济计划。许多国家都经历过“高通胀 + 高失业”的局面。
政府若试图用货币政策维持人为的高就业,就需要不断制造高于预期的通胀。但公众并非愚蠢,一旦大家预期政府会“印钱刺激”,就会提前把更高的通胀预期纳入决策,结果往往是恶性循环,最终崩溃。
问题的核心在于“可信度”。如果企业和家庭普遍相信央行能长期维持2%的通胀目标,那么达到目标就相对容易。即便遭遇短期冲击,央行也无需反复证明其“认真”维持通胀目标。但一旦公众怀疑政府会干预货币政策、偏好高通胀,央行的任务就会更难。
新西兰的制度创新
新西兰的解决方案堪称优雅:政府“自缚双手”,赋予央行货币政策的操作独立性,同时设定公开透明的通胀目标。换言之,政府只能设定目标范围(如1%-3%),而央行决定如何实现。
这种制度设计不仅在国内生效,也被全球效仿,开启了被称为“大缓和”(The Great Moderation)的时期。核心逻辑在于,公众相信央行有明确的目标,也相信政治人物不会干预。
央行独立的重要性
Crampton 强调,即便只是“看上去”干预货币政策,都是危险信号。操作独立性必须配套责任机制:央行要为实现通胀目标负责,否则政府的“默认干预”加上对目标的忽视,会迅速削弱制度信誉。
一旦公众觉得政府能影响利率,或者怀疑央行不再认真对待使命,通胀预期就会上升,最终增加央行的政策成本。
现实的侵蚀
事实上,过去几年央行的信誉已受损。新冠疫情带来高通胀,而央行未能兑现通胀目标,却没有承担后果。同时,其审慎监管逐渐涉足与系统性风险无关的政治化领域。结果,家庭对未来通胀的预期显著抬升。
数据显示,自1995年以来,新西兰家庭对“一年后通胀率”的预期从未超过4.5%。但到2021年12月,中位预期升至4%;2022年3月更是攀升至5%,超过目标区间上限两个百分点。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家庭中位预期甚至高达7%。
这迫使央行不得不大幅加息,不仅为了压低通胀,也为了“重建信誉”。Crampton 警告,信誉的丧失代价极高,而政府释放任何“希望利率走向”的信号,都可能破坏这种信誉。
政治干预的隐忧
Crampton 特别提到,本周总理 Christopher Luxon 在接受 Newstalk ZB 主持人 Mike Hosking 采访时承认,他会在利率公布前与央行行长会面并“给出看法”。Hosking 认为央行应更早大幅降息,Luxon 表示同意,并称自己在会面时也表达了类似意见。
尽管 Luxon 补充说“我尊重央行独立性”,但在 Crampton 看来,此类表态本身就是风险。因为现任央行代理行长正希望获得长期任命,而财政部长最终决定任命。此时政府若传递任何利率偏好,都会被市场解读为“干预信号”。
尤其在新西兰刚刚经历了目标上限两倍以上的高通胀之后,任何削弱央行独立性的举动都可能动摇通胀目标制的根基。
Crampton 总结,新西兰曾是现代通胀目标制与央行独立性的先驱,但如今政界人士似乎过于轻率,正在损害这一制度的核心。若继续如此,不仅通胀治理将变得更艰难,未来经济的长期稳定也将受到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