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插手”利率,行长任命涉嫌利益交换,主席狼狈下台...央行信任危机全面爆发,已沦为政治附庸?
后花园9月2日报道
新西兰央行董事会主席Neil Quigley的突然辞职,成为央行近期乱象的最新一环。
过去半年,新西兰央行接连曝出人事与治理风波:先是前任行长Adrian Orr突然请辞,现在又是Quigley“即时生效”的离任,政府与央行边界不清的争议不断扩大。随着监察专员介入,以及更多往来文件公开,事件的来龙去脉逐步清晰,反映出央行独立性和透明度的问题,以及与政府之间若即若离的现状。
Quigley下台背后有着怎样的一条“失误链”?央行为何在近年频频“失火”?
前传:Orr闪电辞职,公开说法与幕后事实不符
3月5日,Adrian Orr宣布辞去行长一职,理由一度被对外概括为“个人决定”。
然而,在监察专员敦促下披露的材料显示,事情远不止于此。
在正式辞职前一周,Orr曾“暂时离岗”,并收到了董事会一封措辞严肃的来信。信中点明Orr在某些会议上的行为举止引发担忧,与董事会、财政部与财政部长Nicola Willis之间“缺乏互信”,以及在更低经费条件下能否有效履职的质疑。
在这期间,Orr曾在一次与财政部和部长的会议上,就央行与财政部关系表达了不满,并愤而提前离场。这一会议的详尽纪要后来被财政部依据《信息公开法》准备对外发布,而这引发了Quigley的不满,他试图阻止信息的披露。
最终,在监察专员的施压下,相关记录才得以公布,揭示了“暂时离岗-信函警示-辞职”这一连续情节。
值得注意的是,在Orr辞职后,董事会又“撤回“了信件,也给外界留下过度掩饰的观感。
新番:Quigley“即时生效”请辞,一封信、一份会议纪要与一次错误的“守秘本能”
Quigley多次被指责歪曲Orr辞职的原因
结果,在Orr辞职后数月,Quigley也于上周末离任,并“即时生效”。财政部长Willis随即公开表示,如果Quigley不主动辞职,她本来也将要求其离任。理由是围绕Orr辞职信息披露的“持续负面舆论,正在损害央行声誉”。
从已公开的信息拼图看,Quigley的“过错链条”大致包括三点:
第一,信息披露上的反复与遮掩。 在Orr辞职当日,Quigley对外仅以“个人原因”概括。之后又在6月称,辞职源于对预算申请额度的分歧,否认有“行为不当”问题。直至监察专员推动公开,外界才知道Orr曾暂离岗位并收到“行为与互信”的信件。口径反复修改,严重损害了央行的公信力。
第二,试图阻止财政部公开会议纪要。 文件显示,Quigley曾就财政部计划公开一次关键会议的详尽纪要表达强烈不满,而那份纪要正是揭示Orr离职原因的关键证据。对于一个受《信息公开法》约束的公共机构而言,这种守秘的本能与法定的透明义务存在巨大冲突。
第三,对“警示信”处理上的失当。 董事会“撤回”信件的同时,没有同步、清晰地对公众解释这一事件,从而加重“掩盖事实”的嫌疑。这可能并非程序性违规,但一定是判断与沟通上的重大失误。
财长和工党隔空开战
工党党魁Chris Hipkins批评称,Willis参与了一场“掩盖行动”。
“Nicola Willis深陷其中。Neil Quigley当时在公众面前误导新西兰民众……Nicola Willis早就知道,却什么也没做,直到监察专员要求公布信息。”
“然后Nicola Willis突然表示Neil Quigley必须下台。如果在信息公布后他必须下台,那为什么当初Willis已经知道一切却隐瞒公众时,他就不必下台呢?
“这完全就是一场政府的掩盖,他们一直都知道真相。”
Willis回应称所谓“掩盖”的指控毫无根据,她在声明中说:“Hipkins先生有一种非凡的能力,把自己的偏见当成事实。”
Willis说,自3月以来,她已经尽可能公开Orr辞职的相关情况。
“需要强调的是,我并不是Quigley代表董事会写给Orr的那封‘关切信’的当事人,因此没有立场对其内容发表评论。
央行行长任命成了内部交易?
奥克兰大学经济学教授Robert MacCulloch认为,由于Quigley的离任,行长的任命程序应当重新启动。
而新西兰政府则表示,关于新任新西兰央行行长的人选将很快公布。
MacCulloch 表示,一些具备潜力的候选人之所以未申请,是因为Quigley的参与。
“拿我自己来说,我没申请,因为Quigley讨厌我。”
“这是在Quigley的主持下启动的流程,政府不能说‘现在是其他董事在负责筛选’。Quigley对候选名单拥有最终监督权,而名单是在他辞职前完成的。”
MacCulloch怀疑,政府只是想让“拖延已久的央行任命”尽快淡出新闻焦点。
“我刚和一些央行的人聊过,传言是政府不想再让这事上头条。他们只想随便任命一个人,可能就是Christian Hawkesby,然后就赶紧了结。真棒,你们就这样为了政治便利毁掉央行。”
政府称即将公布行长人选
周一,政府多次公开暗示已接近作出决定。总理Christopher Luxon表示,几周内会有结果。财政部长Nicola Willis也表示,她有信心“能任命一位高素质候选人”。
Willis还表示,申请人数量令人满意:“我们收到了很多优秀的行长申请。”
至于Quigley辞职后是否会重启申请,她明确答复:“没有考虑过这种想法。”
MacCulloch批评称,政府的言论正在破坏任命程序。
“我不理解Luxon在说什么。他怎么能说几周内会有决定?法律上,他现在不该参与讨论。也许央行一周后提名了一个人选,政府不喜欢就驳回,还得重头再来。他是不是在暗示自己已经知道人选是谁?可这是不允许的。”
MacCulloch猜测,政府之所以谈及时间表,可能是因为某位候选人已被Willis接受,目前正在协商任命条款。
总理干预央行决策?
上周,总理Christopher Luxon一句话已经把自己和央行推进火坑。
他自曝,在央行降息前,曾和央行行长会面,并表达了自己支持大幅降息的态度,而紧接着,央行就宣布了同样的表态。这引发了人们对新西兰央行独立性受到侵犯的担忧。
这番表态的另一个风险在于,现任央行代理行长Christian Hawkesby正希望获得正式任命,而财政部长最终决定任命。此时政府表达自己的偏好,会被市场解读为“违规干预”。
“《教父》式的交易”
MacCulloch也批评总理对利率政策的干预。
“我刚和一位央行助理行长聊过,他说他们和总理见面时,从不讨论利率。这是MPC的基本规矩,政府不能干预,否则会破坏央行独立性。可Luxon却和Hawkesby聊了,而Hawkesby此刻正把自己的简历放在Luxon桌上申请行长。这是堪比珠穆朗玛峰的利益冲突。这就像《教父》里的一幕,他得到了一个‘无法拒绝的提议’。”
Hawkesby已公开承认提交了行长职位申请,并被认为是热门人选之一。
MacCulloch批评说:“你怎么能一边对Hawkesby说‘我认为利率应该更低’,一边又暗示‘我知道你想当行长,任期五年,每年薪水80万纽币,总共400万,而这必须由我签字批准’。”
他还指出,Luxon在多次采访中谈及央行事务时“语言不够谨慎”,“他把整个事情搞成了一场shit show。他是不是在暗示自己参与了招聘?谁知道呢,他的表述太模糊。”
政府多次施压
政府对央行明里暗里的施加影响不止这一次。
财政部长Nicola Willis此前多次表示,希望央行降低银行资本要求,理由是这样能够“缓解信贷成本、支持经济”。Orr在任期间一直严词拒绝,他认为保持较高水平的资本要求能够降低金融风险。
但近期,央行在政策沟通中,突然开始以“风险上升、权衡取舍”为由,提出放宽资本要求,这被外界解读为“迫于政治压力的回应”。
无论央行动机如何,它的政策与政府的期待突然合拍,再次引发独立性受到侵蚀的担忧。
央行独立性与部长角色
然而,前央行官员Michael Reddell称,Willis甚至可以向董事会建议潜在人选,或者在董事会倾向于某位候选人时要求与其见面。即便部长在积极物色候选人,Reddell也认为未必违反现行法律。
根据程序,央行董事会提出候选人,财政部长可选择接受或拒绝。
“在世界大多数国家,部长直接任命央行行长很常见,比如澳大利亚和英国。我们的模式反而很少见,所以让部长在其中发挥一定作用并不奇怪。”
MacCulloch则强调,央行独立性至关重要。政治人物不应干预利率政策,利率应由技术官僚依据通胀预期和数据做出决定。
“央行独立性的本意,就是让像政治家这样的‘外行人’远离利率设定。”
他指出,理想的央行行长应具备深厚经济学背景,就像伯南克或耶伦一样。
“Luxon现在所做的正是政治化利率,他成了这种倾向的典型代表。他面对选举、经济停滞,急切希望刺激增长,于是想要降息。”
为何“丑闻”频现?
独立性被质疑用于交易,面对风波对公众遮遮掩掩,新西兰央行正成为公共事件失败应对的典型案例。
更有甚者,也是最受争议的,央行的人事任命本身就涉嫌程序不当。
过去几年,央行在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人事任命中,越来越强调性别和族裔的多元化。有知情人士透露,在遴选过程中,“确保多元代表性”有时候比“候选人是否具备一流的金融或监管经验”更被看重。
例如,央行前高管Geof Mortlock公开质疑:在任命某些高层时,候选人的专业履历并不突出,但因为能满足“性别平衡”或“族裔多元”的指标,反而得到了优先考虑。批评者担心,这样的用人导向让央行的专业性受到挑战,甚至会让外界觉得央行正在被政治正确绑架。
Mortlock 认为,尽管央行需要保有独立性,但它的工作业绩依然需要受到监督和考核。政府需要紧急纠正这一问题,任命在银行、保险和金融稳定问题方面具有深厚认知和经验的董事。
“董事会成员只需要考量技能、知识、经验和判断力。性别、种族和文化应始终服从于这些基本要素。”
当然,也有人支持这种做法,认为多元化有助于避免“同质化思维”,让央行更贴近不同群体的需求。但问题在于,当市场出现危机时,人们更在意的是央行领导层能不能迅速拿出靠谱的政策,而不是他们的性别、肤色或背景。
更重要的是,如果人事任命服从于政治正确,整个机构的独立性和专业性都会被颠覆。
怎样止损与重建?
纵观整个事件,无论是Adrian Orr的辞职风波,还是Neil Quigley的仓促下台,抑或是政府在利率与任命问题上的频繁介入,新西兰央行正迫切面临形象重塑。对于央行而言,独立性和公信力是最宝贵的资产,一旦被侵蚀,修复往往需要多年。
短期来看,得把程序拉回正轨。行长任命必须走完“董事会推荐-财政部长决定”的法定流程,政府高层不要过多干涉。资本要求的调整,也需要央行用详尽的数据和分析解释清楚,避免被解读成“向政府低头”。
长远来看,还是要回归专业。利率和监管的决定,应当回到数据驱动的轨道,人事任命应当把能力和经验置于考量时的首位,提高央行的透明度,加强和媒体公众的沟通,才能重新赢回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