แบ่งปัน

利率降麻了也没用?新西兰央行“只顾打怪、不管回血”,一着不慎又输隔壁一个身位

ผู้เขียน: Charles
บทสรุป新西兰央行表面减负,实则可能让“通胀优先”的思维占据主导,忽视了其他经济问题。如果没有这轮改革,央行也许会迫于失业率上升的压力,不得不提前降息,这样可能会让经济免于陷入衰退,或者至少免于多次衰退。

后花园8月21日综合报道

2023年12月,新西兰联合政府刚走马上任,就迫不及待对央行实施了一轮改革。将央行的双重使命削减为单一使命。过去,央行要兼顾“稳定通胀”和“促进就业”,改革后的央行只需关注通胀和物价,就业问题可以不管。而这轮减负,可能正是之后漫长经济衰退的开端。

AGENT SHOWCASE LISTINGS

今天,RNZ的一篇报道引发了很多针对新西兰央行决策的讨论。文章提出了一个问题:新西兰的峰值OCR为什么比澳洲高那么多?

先回顾过去两三年间,新西兰央行和澳洲央行如何带领两国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Infometrics数据显示,以2024年6月的政策利率峰值为截点,澳大利亚房贷还款比疫情前增加35%,新西兰则高达47%。澳洲现金利率最高仅为4.35%,而新西兰OCR则飙升至5.5%。

Kiwibank首席经济学家Jarrod Kerr直言,新西兰央行实施了“史上最猛烈的加息周期”。

他批评说:“央行当时过于激进,他们对通胀的担忧合理,但反应过度。相比之下,澳洲央行更冷静,只是把利率推到限制区间,而不是过度收紧。”

结果是,澳大利亚经济未出现全面衰退,仅在人均GDP上陷入技术性衰退,而新西兰却陷入多次且程度较深的衰退。

疯狂加息后,新西兰央行已大幅降息了250个基点,但澳洲央行仅小幅下调75个基点。

Kerr说:“他们没有把经济推入深坑,所以回头看这两年,我宁愿选择RBA的做法。”

这么说也许有事后诸葛的嫌疑,但回到当初,新西兰央行有没有更好的做法?

先来仔细比较两国的情况。

新西兰:利率剧烈波动

疫情后,新西兰通胀率一度飙升至7.3%。为将通胀拉回1-3%的目标区间,新西兰央行采取了激进的加息周期。OCR在2023年7月达到5.5%的顶点。快节奏加息打击了需求,让通胀很快回落至略高于2%。

打趴了通胀“怪兽”,央行开始大幅降息:2024年8月首次降息,昨天刚刚降至3.0%,创三年新低。利率急升急降,这期间,央行的态度也反复转变,导致市场预期混乱,央行可信度下降,经济至今受损。

澳大利亚:温和调整利率

澳洲央行面对通胀压力,却选择更加渐进的路子。理念是进入限制区间即可,而非极端打压。

这一对比说明,澳洲央行在抑制通胀同时成功避免了重创经济,而新西兰央行的“震慑性”策略虽然快速控制了物价,却让经济付出更高代价。

与此同时,两国民生指标和生活水平的差距逐渐扩大。

房价

新西兰:房价深度调整

受高利率和激进加息预期影响,新西兰住房市场自2022年下半年开始下跌,房价指数连续下行。Infometrics和Cotality等机构的报告表明,到2025年中期,房价较峰值累计跌幅接近20%,销售量萎缩,许多业主被迫甩卖。与此同时,房贷成本急升,导致许多家庭削减消费,地产投资也趋于停滞。

澳大利亚:市场复苏更快

澳洲房市也在加息周期中出现调整,但跌幅较小且回落时间短。澳洲的OCR低于新西兰、贷款市场竞争激烈,带来更低的房贷利率。再加上移民回流、住房供给不足,2025年上半年便重新进入上涨通道。对于大多数澳洲房主来说,资产缩水幅度远低于新西兰。

就业

新西兰:收入停滞,失业率增长

随着高利率抑制需求,新西兰经济陷入深度衰退,企业投资和招聘缩减,消费者支出大幅下降,消费信心也维持在低位。房地产、建筑和零售行业裁员增加,失业率自2023年后期开始上行,目前为5.2%。

澳大利亚:稳健就业支撑收入

澳洲经济虽有人均技术性衰退,但就业市场相对稳健,失业率长时间保持在3.5%~4%之间,目前为4.2%。薪资增长在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都有所加快。澳洲央行温和加息避免了企业信心的断崖式滑坡,使消费和投资下降幅度有限,并且有望快速反弹。

输在制度?

回到开头的问题,新西兰央行表面减负,实则可能让“通胀优先”的思维占据主导,忽视了其他经济问题。如果没有这轮改革,央行也许会迫于失业率上升的压力,不得不提前降息,这样可能会让经济免于陷入衰退,或者至少免于多次衰退。

实际上,2024年开始就有专家呼吁降息,但央行一直到5月都表示不予考虑,但到了8月突然180度调转方向,之后更是多次以50个基点的幅度大砍OCR,可见形势恶化超出预期,刻不容缓。

澳洲央行的情况截然不同,它肩负“三重使命”:1. 货币稳定,2. 充分就业,3. 澳大利亚人民的经济繁荣与福祉。虽然听上去有些空洞,但也保证了遇事时的谨慎,因为在任何一个方面太过激进,代价都可能是牺牲另外两个方面。

在2025年7月的演讲中,澳洲央行行长指出,在疫情后的加息周期中,有意识地采取温和路线,没有像其他央行那样大幅上调利率,而是将利率维持在相对低位并保持更长时间,以在控制通胀的同时尽可能保住就业岗位。

可否照搬澳洲模式?

需要明确的是,澳洲央行的做法同样存在风险。

澳洲央行选择缓慢加息、峰值较低的路线,虽然在事后看是英明之举,避免了深度衰退。但在决策当下,结果并不明确。如果接下来通胀持续高于目标,经济同样会受到严重伤害:生活成本飙升,资产贬值,实际购买力锐减。这样下去,央行可能被迫大举加息,从而又带来更深的伤害。所幸这些都没有发生。

因此,澳洲央行的温和策略也非万全。

ANZ经济学家Miles Workman就警告,如果新西兰央行当时采取更渐进的方式,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维持高利率,结果同样难以预料。

另外,这一过程中还有个“背锅侠”,那就是美联储。新西兰央行常常表示需要对标美联储,并以此作为加息或不降息的原因。

美联储同样肩负通胀和就业两份责任,和过去的新西兰央行一样。在利率走势上,美国和新西兰也几乎一致。美联储在快速加息后,在顶点(5-5.25%)保持了一年多之久,2024年9月才开始降息,比新西兰央行还晚。

但从结果看,美联储把控利率的节奏,的确让美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即便遇到特朗普政府的混乱指挥,依然韧性十足。

这一点说明,任何模式都很难复制,审时度势、灵活调整才是王道。

不过,相比政策,更让人迷惑的是新西兰央行的迷之自信。在去年8月降息前,央行一直得意地表示,要设计一场轻度的经济衰退来遏制通胀,仿佛一切皆在掌控。但事实证明,衰退后的复苏远比想象的艰难。央行前任行长Adrian Orr没有透露他的信心从何而来,而参照世界其他国家过去的经验,也没有哪个国家在激进加息后能够迅速拉升经济。

政府也是关键一环

除了央行的货币政策,政府的财政政策差异也是关键。

Kiernan指出,新西兰的财政扩张规模远超澳洲,这迫使央行必须以更高的OCR来抵消通胀压力。Workman称,当政府在经济资源已满负荷时继续扩张,结果就是推高通胀,利率也被迫更高,最终挤压了私营部门的发展。

关于这一点,前任财政部长Grant Robertson最近也直接做出了回应,甚至间接承认了错误。

他戏称新冠疫情催生了一门新的经济学分支:“事后诸葛”经济学。

他说:“从2025年回看,如果我们能预测未来,显然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但当时,我们只想照顾好人民,支持他们度过人生中最震撼的冲击,从根本上确保他们的生存。”

两年间,政府在新冠应对与恢复基金中支出584亿纽币,包括190亿的工资补贴计划,但保住了一百万人的工作。

“新西兰是新冠期间少数获得国际评级机构信用评级上调的国家之一。”

但不久后,生活成本上升开始主导所有社会议题,接下来,就是央行的一系列操作。

综上所述,新西兰与澳洲在OCR路径上的分歧,背后不仅涉及专业领域的判断,还有制度和理念的深层差异。新西兰央行在使命“瘦身”后,政策目标单一,政策更为激进。而澳洲央行背负多重使命,在政策制定中更加谨慎求稳,尽量兼顾通胀、就业和整体经济。

这并非表明澳洲的做法是唯一正确。因为同样的一套方式,美国赢了,但新西兰则相反。所以归根结底,政策的设定不能脱离制度的设计,制度的设计也不能忽视复杂的现实经济。新西兰央行在30多年前首创通胀目标制,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和效仿,如今却在别国阴影下不停迷失,导致口碑下滑,的确需要反思。

网站声明原创声明: 本文系文章顶部作者原创采写,未获书面授权严禁转载! 在获授权前提下,转载必须在醒目位置注明本文出处和具体网页链接。对未注明而擅自转载者,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评论规范: 1. 所有评论均以读者个人身份发表,并不代表后花园立场。 2. 不得使用任何肮脏和亵渎的措辞。 3. 不得进行人身攻击,不得公开或泄露他人隐私。 4. 不得发布侮辱或歧视任何种族、国籍、性别、地域、年龄、职业等方面的言论。 5. 不得在读者评论区散发广告讯息,不得大量转抄其他媒体的文章。 6. 不得煽动仇恨、暴力、歧视。 7. 不得以任何隐晦方式发布上述不当言论,包括但不限于使用字母、数字、代号、谐音、链接跳转等。 8. 后花园保留对违反上述规范的留言行为进一步处理的权力。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เข้าสู่ระบบเพื่อดูประวัติการทำธุรกรรม
รหัสยืนยั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