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吃老本:净资产6年缩水,警钟已敲响
后花园11月10日报道
经济学家Brian Easton指出,信贷交易的核心特征是一种常被忽视的不对称性:商店卖1公斤苹果可以,卖2公斤却拒绝,你会觉得奇怪;但申请贷款时“借一点行,多借免谈”却司空见惯。他回忆前财政部长讲过的故事:凯恩斯劝新西兰“大借特借”渡过大萧条,可若凯恩斯自己是债主,恐怕一分都不肯多借。Easton认为,这种不对称正是金融部门能掌控实体经济命脉的关键。
他强调,银行并非无理取闹:借出的钱收不回,损失惨重;尤其对主权国家,追债难上加难。因此银行和信用评级机构(CRA)会全面评估政府的还款意愿与能力。Easton观察到,CRA虽偏右翼,但头脑清醒,不死盯单一指标,而是要求政府展现可信承诺与偿债实力——只要这两点过关,银行乐意放贷,因为利息是他们的盈利来源。
Easton批评当前政府用“债务占GDP不超标”作为承诺信号,但这一目标常导致荒谬决策。例如,医院缺大楼、缺设备,政府不借钱自建,反而外包给私立机构,再替其偿还贷款;账面债务降了,钱照样花了,唯一得利的只是指标本身。他对外包本身持较宽容态度,但认为让随意设定的债务目标主导决策毫无意义。
水务基础设施也面临同样困境:要么政府大笔投资,要么私有化(海外经验显示后者多半后患无穷)。政府试图把债务“藏”起来,Easton认为CRA一眼看穿——最终买单的仍是纳税人。
更严峻的是,Easton指出,新西兰目前借钱主要用于消费而非投资。通过追踪“政府净资产”(总资产减债务,相当于留给后代的家底),他发现:2025年净资产仅剩GDP的42%,预计2034年降至24%。这意味着政府正在吃老本,六年花的钱超过收入。个人退休后动用积蓄尚可理解,但“永续存在”的政府如此行事极不恰当。
Easton呼吁将“净资产”而非“债务水平”置于公共讨论核心。财政部已在投资声明中开始强调这一指标。他建议政府采纳财政管理的“黄金法则”:一个经济周期内,只借钱投资,不借钱吃饭;遇重大冲击可动用应急基金,但须尽快补回,绝非连吃六年。
Easton认为,此举符合财政保守主义,不会惊扰CRA与银行,反而提升政府信誉。债务占GDP比率仍需关注,但应作为管理约束,而非政策目标——如今它却常被误当成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