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堵车税”到数据大战:谁会是新西兰拥堵费时代的赢家?

摘要目前,法律并未确定收费标准。政府强调,拥堵费的目的不是创收,所有净收入必须回投至本地公共交通。

后花园11月18日报道

允许征收道路拥堵费的立法通过后,将重新点燃新西兰社会对“是否应向驾驶者收取高峰期道路使用费”的争论,并引发一场商业竞争:相关项目合同在未来几年内的总价值可能高达数亿纽币。

AGENT SHOWCASE LISTINGS

立法通过:新西兰正式进入“按时段收费”时代

《陆路交通管理(按使用时间收费)修正案法案》(Land Transport Management Time of Use Charging Amendment Bill)于上周三读通过,这标志着一场延续数十年的政治辩论进入新阶段。新西兰是否应效仿伦敦、斯德哥尔摩和新加坡等城市,对使用拥堵道路的司机收费,如今终于有了法律依据。

新法首次赋予 Waka Kotahi(新西兰交通署) 与地方议会设计、运营“按时段收费制度”的权限,预计奥克兰将于2026至2027年间率先实施。

虽然法案确立了总体原则和治理架构,但关键的设计——包括收费区域、收费标准、所用技术——将由由交通署、地方议会代表和独立主席组成的**方案委员会(Scheme Board)**拟定并提交,由相关部长批准后实施。

多方企业瞄准数亿合约市场

这一政策的实施将吸引众多本地与国际技术供应商参与竞标,包括知名收费系统公司 SICE、Q-Free,以及新西兰本地数据与远程信息处理企业 Eroad、Datacom 等。

该法案获得了跨党派支持:国家党、工党、绿党、行动党和新西兰优先党均投了赞成票(毛利党未参与表决)。各方认为减少交通拥堵的收益高于政治风险。

然而,国际经验显示,公众在初期往往强烈反对收费。伦敦、斯德哥尔摩与米兰都曾在实施前遭遇60%至70%的反对率,但在实施一年后,随着出行时间缩短、收入用于改善公共交通,支持率逐渐转为多数。交通部长 Chris Bishop 表示,新西兰很可能会重演这一模式,并称这是“迈向更智能、更高效道路网络的重要一步”。

首个试点:奥克兰先行,聚焦关键拥堵点

奥克兰的交通拥堵每年造成 9亿至13亿纽币的经济损失。预计首轮收费将规模有限、价格温和,可能从国道1号上的一两个交通瓶颈点开始试运行,以测试技术并观察民意。

方案委员会将制定收费区域、分段时段及价格结构,最终由内阁批准。

技术与企业布局:SICE、Kapsch、Eroad领跑

交通署目前与多家国际公司已有合作:

2022年,SICE 获得3900万纽币全国收费后台系统合同,涵盖账单管理、车牌识别与支付系统;

2024年,Kapsch TrafficCom NZ 与 SICE NZ 获选为新一代多车道自由流收费(MLFF)设备供应商,将提供龙门架、高速摄像头等设施。

奥克兰首个拥堵收费试点预计将使用与收费公路相同的摄像识别与自动计费技术。

本地科技公司如 Eroad 与 Datacom 也在寻求合作机会。

Eroad 已与交通署合作提供GPS定位与路费自动结算服务,管理超过 16万辆车队;

其系统或可无缝整合未来的拥堵收费数据,为商用车主提供统一账单与行程信息。不过,这仍需交通署批准其数据接入权限。

短期用龙门架,长期或转向车载技术

业内预计首个方案将采用固定式龙门架识别系统,因其与现有基础设施兼容、风险较低。但长期来看,若政治与隐私问题可解决,系统可能转向车载远程信息设备(GNSS),更具成本效益。

建设成本高昂:

单个MLFF龙门架约 1000万纽币;

若奥克兰CBD设20至30个检测点,总投资将达数亿纽币。

相比之下,车载设备未来成本约 50纽币/台,月运维费约 5纽币。若收费范围扩大,这一方案可能更具经济性。

与全国道路收费改革接轨

政府还计划进行更广泛的道路资金改革:用电子道路使用费(eRUC)取代燃油税,适用于所有轻型车,包括汽油、柴油、混动与电动车。这意味着未来可能出现全国统一的按行驶距离与时段计费系统,而拥堵收费将成为其中一部分。

收费标准与收益去向

目前,法律并未确定收费标准。政府强调,拥堵费的目的不是创收,所有净收入必须回投至本地公共交通。

国际经验显示,这一点对公众接受度至关重要。例如,斯德哥尔摩在首年将一半收入用于开通新公交线路,公众支持率因此转正。奥克兰未来的收入预计也将用于提高公交班次、准点率与降低票价。

早期研究模型显示,奥克兰高峰期收费可能为每次3至5纽币,与海外标准相当:

伦敦市中心全天收费 £15(约31纽币);

斯德哥尔摩按时段收费 2–6纽币;

新加坡则介于 $0.6–7纽币 之间。

经济与政治影响:平衡仍是关键

小规模试点预计每年仅能带来数千万纽币收入,几乎被运营成本吞没;而大规模方案则可能带来数亿纽币年收益,但初期投资巨大。交通署估计,目前收费公路的运营成本占总收入 20%–40%,未来规模扩大后可能降至较低水平。

业内认为,随着项目扩展,本地公司如 Eroad 将因技术灵活、成本低廉而受益更多。不过,隐私与公众接受度仍是最大挑战——部长们也承认,“技术不是难点,民意才是关键。”

网站声明原创声明: 本文系文章顶部作者原创采写,未获书面授权严禁转载! 在获授权前提下,转载必须在醒目位置注明本文出处和具体网页链接。对未注明而擅自转载者,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评论规范: 1. 所有评论均以读者个人身份发表,并不代表后花园立场。 2. 不得使用任何肮脏和亵渎的措辞。 3. 不得进行人身攻击,不得公开或泄露他人隐私。 4. 不得发布侮辱或歧视任何种族、国籍、性别、地域、年龄、职业等方面的言论。 5. 不得在读者评论区散发广告讯息,不得大量转抄其他媒体的文章。 6. 不得煽动仇恨、暴力、歧视。 7. 不得以任何隐晦方式发布上述不当言论,包括但不限于使用字母、数字、代号、谐音、链接跳转等。 8. 后花园保留对违反上述规范的留言行为进一步处理的权力。
  
 
評論
登入可查看歷史成交記錄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