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一半员工崩溃,职场倦怠人数爆表
新西兰人经历职业倦怠的人数创下新高,这主要因为工作不稳定、经济压力大,以及随时待命的负担越来越重。
虽然为了做个“好员工”硬撑下去似乎是唯一出路,但事实证明,这样反而让团队效率变低。
Georgi Toma是Heart and Brain Works公司的负责人,她的公司帮企业打造更健康的职场。她说:“倦怠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我们容易走神,出错更多,决策也更差。”
倦怠被定义为“职场现象”,是由长期压力累积、没有处理好导致的。
但Toma强调,压力本身不一定是坏事。
“压力是生活的一部分,”她说。
“我们的身体天生就有压力反应,适当的压力能让我们感受到成就感等正面情绪。”
Toma觉得,有点压力在生活中是正常的,但麻烦在于它持续不断,或没能获得妥善管理。
“如果有人长期面对工作压力,比如任务太多、经理不支持、角色不明确,或者被欺负,无论心态多好,这种长期压力都会有坏影响。”
其中一个坏结果就是倦怠。
梅西大学的最新研究发现,超过一半的工人(57%)说自己严重倦怠。
Umbrella wellbeing的首席心理学家Dougal Sutherland觉得,一方面大家愿意聊这个是好事。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工作太累,这不太妙,”他说。
Sutherland认为,经济困难、就业不稳,再加上追求高生产力是主因。
“如果公司有麻烦,员工往往会更拼,加班证明自己的价值。”
他还提到,忙碌文化也推高了倦怠。
“我们总是在线,忙着处理各种事:副业、主业。如果你是家长,得照顾孩子,参加他们的活动,还要当好伴侣和孝顺子女。”
Sutherland说,技术让大家觉得员工得随时待命。
“我记得90年代末,信件靠邮递,每天两次,你读信回信至少要几天,有时一周。
“现在大家觉得必须马上回复……如果24小时没回邮件,你会怀疑人家是不是不在,或者故意冷落你。”
但他也看到年轻人进入职场后带来了新想法,情况在变。
“他们会说,‘生活不只有工作,我会认真干好本职,但下班后不会像过去那样多干15小时,因为这不现实,也不利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