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ahagi

该不该给通胀松绑?新西兰经济面临重大抉择

Buod历史上,新西兰也调过通胀目标:1996年从0-2%改到0-3%,2002年又改成中期1-3%,2012年明确2%是目标中点。货币政策一直在变,2024年4月就有人提过放宽通胀目标,当时通胀高达4.7%。现在通胀降到2.7%,在1-3%范围内,但比2-3%低了点。

后花园9月9日报道

新西兰该不该调整通胀目标?

AGENT SHOWCASE LISTINGS

Westpac首席经济学家Kelly Eckhold提出一个问题:新西兰现在的通胀目标是1-3%,要不要改成澳大利亚那样的2-3%?现在新西兰央行的主席和行长要换人了,正好是个讨论这事的时机。对想刺激经济的政府来说,把通胀目标调高点挺有吸引力,因为这能让央行更轻松地“踩油门”,比如降低利率来推经济一把。

历史上,新西兰也调过通胀目标:1996年从0-2%改到0-3%,2002年又改成中期1-3%,2012年明确2%是目标中点。货币政策一直在变,2024年4月就有人提过放宽通胀目标,当时通胀高达4.7%。现在通胀降到2.7%,在1-3%范围内,但比2-3%低了点。从2000年算起,平均通胀是2.6%(不算疫情年份是2.2%),2024年因为经济衰退,通胀降到2.2%。

为什么要改目标?

现在的1-3%目标还合适吗?过去有个“大稳健”时期,通胀低、商业波动小,挺好实现2%的目标。那时候全球化帮了大忙,进口商品通胀平均才1%,国内通胀就算3%也能接受。但现在全球化退潮,进口商品价格涨得快,要达到2%的通胀目标,国内通胀需要压得更低。

另外,经济环境也变了:人口老龄化、供应链断裂、地缘政治分裂、能源转型、可持续发展需求……这些都让通胀控制更难。

有些人觉得稍微高点的通胀(但别太高)能让经济更灵活,帮真实经济调整,比如工资和物价。学术界有两派意见:一派说通胀目标得更严格,因为通胀会让人买东西更贵、价格乱套、税收系统扭曲,最近大家对通胀也挺反感;另一派说目标可以高点,因为高通胀能通过调整“真实工资”帮经济适应外部冲击,不过打工人可能不买账。小国经济容易被外部波动影响,目标不好实现。调高目标能让央行有更多空间调利率,避免超低利率带来的问题。

行政性通胀是个大问题

通胀没回到2%中点,还在涨,主要是因为政府收费涨得凶。过去一年,中央和地方政府收费涨了10.8%,是1990年以来最高。剔除这些费用,国内通胀只有2.6%,是2016年来最低。但加上行政性通胀(贡献1.1个百分点),国内通胀就到3.7%。比如,药价涨9.5%,高等教育和校外教育涨22.6%,家庭能源涨9.1%,供水涨11.1%,垃圾处理涨6.4%,地方税费涨12.2%。之前文章提过:“政府缺钱时,行政性收费肯定涨,2008-2011年紧缩期就这样,账总是要别人买单。”结果是家庭买单。政府收费推高通胀不是调目标的理由,但让央行任务更难了。

政治和现实压力

大家最近对通胀很敏感,通胀率2.7%时,60%的家庭说通胀和生活成本是头号担忧(5月是55%,2月是50%)。家庭觉得未来通胀会到4-5%,远高于实际。调高目标可能短期刺激经济,但风险也不小:大家可能更担心通胀,政治上也不好看。

历史上调目标没带来大问题,通胀预期没因为调高目标就疯涨。过去“大稳健”时期,中性利率(央行不刺激也不刹车的利率)低,全球化、技术进步、全球储蓄多、生产力弱都压低了中性利率和通胀。但现在中性利率回升,这些有利条件没了。如果把目标从1-3%改成2-3%,长期通胀预期可能涨0.5%,利率也得跟着涨,代价不小。

总结调高通胀目标有短期吸引力,能给央行更多降息空间刺激经济,但也可能让大家更担心通胀,推高利率,代价不小。央行得好好权衡,看看经济数据和全球环境再说。

网站声明原创声明: 本文系文章顶部作者原创采写,未获书面授权严禁转载! 在获授权前提下,转载必须在醒目位置注明本文出处和具体网页链接。对未注明而擅自转载者,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评论规范: 1. 所有评论均以读者个人身份发表,并不代表后花园立场。 2. 不得使用任何肮脏和亵渎的措辞。 3. 不得进行人身攻击,不得公开或泄露他人隐私。 4. 不得发布侮辱或歧视任何种族、国籍、性别、地域、年龄、职业等方面的言论。 5. 不得在读者评论区散发广告讯息,不得大量转抄其他媒体的文章。 6. 不得煽动仇恨、暴力、歧视。 7. 不得以任何隐晦方式发布上述不当言论,包括但不限于使用字母、数字、代号、谐音、链接跳转等。 8. 后花园保留对违反上述规范的留言行为进一步处理的权力。
  
 
Komento
Mag-log in para makita ang kasaysayan ng transaksyon
Verification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