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不再兜底?新西兰气候灾害应对机制将大变革,房主自担风险
后花园7月9日援引RNZ报道
房子被淹了,政府还会赔吗?一份递交给政府的新报告给出了明确答案:今后别再指望政府买单,居民需要为气候风险自负其责。
这份由环境部委托、一个独立专家小组撰写的报告,集结了经济学家、银行与保险业代表、地方议会和毛利社区成员。它建议政府在未来逐步停止为洪灾或气候灾害中受损的房屋提供买断补偿,转而推动“风险自担”的新机制。
核心建议:20年过渡期、逐步取消赔偿
专家们建议设立一个20年的过渡期,在这段时间内,政府可继续提供一定的经济援助,但补偿金额会逐年减少。过了这个期限,政府将不再提供任何形式的“买房赔款”。居民如果坚持住在高风险地区,今后再遇灾害,就只能自己承担后果。
这意味着未来如果你的房子建在洪水区、滑坡区或海平面上升影响区,一旦发生损毁,政府将不再出资买下你的房子帮助你“脱身”。
居民需了解风险、做出选择
报告提出,居民应该自己了解所处地区的气候风险,并据此做出是否搬离的决定。“除非存在严重生命威胁,否则如果有人选择留在高风险地区,那就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报告中写道。
不过专家也指出,要让居民做出明智决策,政府首先必须提供更透明、更准确的风险信息,例如洪水地图、海平面上升模型等。报告呼吁全国统一标准,确保信息公开、可查、易懂。
地方政府角色将改变
地方议会也会有重大转变。
报告建议,地方政府应该制定强制性的气候适应规划,同时减轻它们在做出“艰难决策”时的法律风险。比如,在某些高风险地区,议会未来可以合法地停止提供公共服务——包括自来水、下水道、垃圾清运和道路维修等。
谁受益,谁出钱:适应资金应由“受益者”承担
在资金方面,报告主张“受益者付费”原则。也就是说,适应性建设(比如防洪堤、防潮墙)所保护的对象应该承担大部分成本,政府只在保护国家资产或涉及全国利益时才出资。
不过,政府也不会完全撒手。对于一些特殊地区,比如许多毛利社区或人口稀少、收入较低的农村地区,中央政府仍应提供支持。例如保护marae(毛利集会场所)或urupā(毛利墓地)等文化设施。
此外,报告也特别指出:随着高风险地区房价下降,越来越多低收入人群会被“挤入”这些区域,形成恶性循环。这些人不仅经济能力有限,面对自然灾害时更是脆弱群体,政府需要给予特殊关注。
方向大转弯:政府从“出钱买单”转向“提供信息+部分援助”
这份报告与过去的建议相比,语气更为坚定。
此前的专家组建议政府建立长期补偿机制,协助高风险地区居民搬迁。而现在的建议则是明确设定期限,逐步取消赔偿,将责任交还给居民自己。
虽然这可能引发争议,但报告背后的现实也很残酷:洪灾越来越常见,基础设施损失巨大,仅2023年奥克兰水灾和Gabrielle气旋造成的损失就高达145亿纽币。政府的“钱包”并非无限大,不能一再为极端天气后的重建买单。
责编:char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