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逼近!AI泡沫一触即破,新西兰经济将遭无妄之灾
后花园11月11日报道
过去两年来,新西兰经济步履蹒跚。然而,增长势头尚未形成,海外的强烈逆风就汹涌来袭:美国股市的科技泡沫风险、全球信贷市场紧张、以及主要贸易伙伴经济放缓。
NZ Herald财经编辑Liam Dann警告,如果全球市场出现剧烈调整,新西兰或再度陷入衰退,其开放型经济结构和外向型产业将首当其冲。
当前消费信心仍低于疫情前水平,企业投资意愿疲弱,政府财政空间有限。更重要的是,新西兰的经济周期与国际资本市场紧密相连,任何外部波动都可能迅速传导至国内。
与此同时,华尔街动荡的外溢风险美国科技板块的高估值再次引发市场担忧。纳斯达克指数在三年内翻倍,人工智能热潮推动了资本的非理性涌入。市场上开始弥漫出上世纪末“互联网泡沫”的熟悉气息。部分知名投资人,如《大空头》的原型人物Michael Burry,已开始做空Nvidia和Palantir等大型科技股。虽然部分机构仍认为AI的崛起具备长期结构性红利,但市场共识正在分裂:利润增长无法持续匹配股价飙升的趋势。
对新西兰而言,这种潜在的泡沫风险不只是资本市场的波动问题。新西兰的KiwiSaver退休基金中约四分之一的资产投资于美国市场,数以万计的散户也通过Sharesies等平台直接持有美股。一旦华尔街出现急剧调整,民众财富缩水将对消费心理造成冲击,进而影响零售支出与房地产信心。
Dann指出,“真正危险的不是资产价格下跌本身,而是由此引发的信心危机。”
全球需求放缓
新西兰经济的生命线依然是出口与旅游。乳制品、肉类、木材和葡萄酒占出口总额的七成。然而,国际市场的疲软正在削弱这些产业的盈利能力。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直接导致乳制品与羊肉需求下滑;澳大利亚市场受高利率拖累,建筑业低迷,也削弱了木材与矿产相关出口。欧洲需求依旧不振,国际商品价格整体承压。
与此同时,旅游业虽从疫情中恢复,但增长趋缓。这意味着,新西兰面临“外部需求减弱、内部消费疲软”的双重压力,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牢固。
政府和央行的工具箱空间有限
面对潜在冲击,新西兰央行仍保留一定的政策空间,但幅度有限。OCR已降至2.5%,可能只剩0.25%的下探空间。财政方面,政府财政盈余的目标被迫推迟至2028年。社会福利支出和基础设施投资仍在上升,留给政府的刺激空间同样极为有限。
不同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如今新西兰的银行体系更稳健,资本充足率较高,次级债风险较低。私人债务比重有所下降,但家庭债务仍占GDP近九成。若全球利率再次上升或出口收入下降,偿债压力将迅速放大。换句话说,新西兰虽然不太可能出现系统性金融危机,但仍可能在外部冲击下陷入温和衰退。
心理冲击:财富幻觉的消退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金融市场波动对新西兰经济的最大威胁不是实体损失,而是心理层面。KiwiSaver、股票和房地产的估值变化,直接影响家庭的财富感知。疫情期间资产暴涨造就了“虚假繁荣”,但若市场反转,这种财富幻觉的破灭将迅速压低消费支出。同时,企业的投资决策高度依赖市场信心。融资成本上升与国际资本撤离可能导致中小企业推迟扩张,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复苏节奏因此被拖慢。
消费者信心指数虽然在2025年中略有回升,但仍处于历史低位。分析师指出,若外部市场动荡加剧,本就谨慎的家庭将更加保守,这种连锁反应可能再次拉低GDP增速。
贸易结构的脆弱性:出口集中与外部依赖
新西兰经济的外部依赖度居高不下,出口占GDP约三分之一。乳制品、肉类和木材三大产业的出口目的地集中在少数市场,使其极易受地缘政治与需求变化影响,贸易摩擦或需求疲软会迅速传导。而一旦出口价格下跌,企业将缺乏足够资本应对收入波动。这种结构性脆弱,使新西兰在全球经济减速周期中几乎无法独善其身。
前车之鉴:2008年的教训
与当下的不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新西兰正因干旱陷入衰退,随后又遭到外部冲击。那场危机导致本地金融公司体系崩溃,15万至20万投资者蒙受损失,总额高达30亿纽币。不过,与那时不同,如今的金融体系更稳健,风险主要集中在心理层面与外部贸易上,而非信贷链条。分析人士认为,即便美股或信贷市场发生调整,新西兰的银行系统仍可承受,但“信心的下滑”可能成为触发经济收缩的导火索。
谨慎乐观
尽管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经济学家仍认为新西兰有望避免严重衰退。首先,虽然空间有限,但央行仍保留一定政策余地,可通过小幅降息或资产购买计划稳定市场流动性。其次,失业率依然处于可控水平,工资增长缓慢但稳定。此外,绿色产业、科技创新与高附加值制造业的崛起,为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引擎。
然而,政府和企业必须吸取过去的教训:
多元化出口市场,减少对单一经济体的依赖;
加强资本市场监管,避免资产泡沫积聚;
建立更有韧性的财政储备机制,以应对全球金融震荡;
提升国民理财教育,防止个人投资者过度暴露于高风险资产。
Liam Dann认为,新西兰的挑战不在于如何预测下一场危机,而在于如何在危机来临时仍能保持信心与灵活应变的能力。